李滨声
李滨声自画像
▲李滨声创作的 戏曲人物。
6月2日,漫画大师李滨声迎来90岁生日。这位中国漫画最高奖项“金猴奖”的获得者,依旧像年轻人一样活跃在漫画、国画、京剧圈。近日,“追寻北京的记忆”李滨声绘画作品展在京展出,展览呈现了李滨声几十年间创作的近400幅北京风情绘画作品,内容涉及老北京建筑、民俗、民国文化大家的北京生活图记和京剧淡彩作品。在接受京华时报记者专访时,“90后”李滨声自谦步入“反思期”,他称,“世界上最容易的事就是看见别人缺点,最难的则是看见自己的缺点”。
◎追忆过往
深受叶浅予漫画影响
李滨声从小喜欢写写画画,至今依旧有这习惯。没有外出活动的时候,他每天六点即起,简单的晨练过后,就开始忙活了,“练毛笔字、背千家诗、写戏文、画点漫画”。
李滨声告诉记者,其最早接触的漫画家是叶浅予,“他是漫画界真正的泰斗,我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看他的作品,可以说是他的作品启蒙了我”。让李老没想到的是,20岁时竟然有机会见到叶浅予本人。
抗日胜利后,李滨声来京上大学。当时叶浅予是北京艺专(如今的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系主任,仰慕叶浅予已久的李滨声找个时间登门拜访。有心的李滨声除了带上叶浅予那本知名的《王先生与小陈》外,还带了由该漫画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中一位演员的签名照片,“用它俩作为我的介绍信,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漫画界的名人”。
李滨声漫画所注重的写实性是受叶浅予的影响。“叶先生说,达到神形兼备很难,但起码得形象像,画漫画不是给自己欣赏,而是要让群众喜欢”。几十年过去了,李滨声对此深以为然。
曾参与天安门毛主席画像工作
李滨声成名很早。1949年,才24岁的他就参与天安门上毛主席的画像工作;27岁时,为配合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在京召开,设计并雕塑完成了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内的“和平鸽”;同年,他成为北京某报的第一批美术记者。
去报社后,报纸成为了李滨声针砭时弊的舞台,他创作的大批讽刺漫画受到读者的喜欢,名噪一时,也自此饮誉画界数十载。那会儿,“我的每一幅画都能够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其中最典型的无疑是《夜行的故事》。据李滨声的回忆,解放初期的交通还没有路灯,晚上的汽车一定得点灯,否则很容易出交通事故,而不少司机却不注意这些细节。意识到这一点后,他画出了《夜行的故事》,“刊登后,交通大队很重视,还把它印成了宣传画”。后来,以该作品为蓝本的《夜行记》被侯宝林、郭启儒说到家喻户晓。
而今回顾讽刺漫画所取得的成绩,李滨声将功劳给了时代。“其实是当时社会的需要,更是群众的支持。需要反映问题,读者都纷纷来信直接找我李滨声”。李老觉得是群众给他提供了素材,他只是用幽默的艺术手段把它表现了出来,“是群众集体思想的结晶”。
◎人生憾事
没听取华君武给的忠告
在李滨声的艺术人生中,还有一位业内的漫画大师华君武对其影响颇深,但令李滨声遗憾的是年轻时没有及时听取华君武给的忠告。
“50年代,华君武写了一篇关于我漫画的稿子,文章以表扬为主,不过最后有句很重要的话,说‘李滨声的画千人一面,人物形象不生动’。这对我的震动很大,震动归震动,我也表示虚心接受,但我当时是坚决没改”。谈及此事,李滨声觉得这是他年轻时候遗留的一大憾事,“那会儿我对刻画人物没有苛求”。
对李滨声提建议的华君武,还曾于上世纪80年代当众说他“不务正业”。华君武所说的不务正业是指“李滨声作为漫画家不画漫画,而是到处去演戏、变魔术,他批评我的敬业精神不够”。李滨声一直把漫画当成自己的职业而不是事业,“反倒把喜欢的京剧摆在了第一位,这就本末倒置了,我是画画的,应该更多地发挥余热”。
李滨声直言华君武是他最敬重的艺术家,“除了他的艺术成就,他的人品也很赞”。尽管在特殊年代,李滨声曾被华君武误伤,但在拨乱反正以后,“华君武不止一次向过去他误伤的那些人道歉,敢于承认错误的人真不多”。
◎畅谈漫画
漫画是一种幽默的艺术
李滨声的漫画精简,“几笔要表明好多事”。一如写文章,“当你占有的资料能够写长篇的,你写中篇,就很充实;够写中篇的,你把它压缩成短篇,那就很精彩”,他把老舍对写作的要求,也放在了自己的绘画上。
业内认为,李滨声可以说是一个绵里藏针的漫画家,是漫画家中的文人,但又不乏锐气。在他自己看来,“漫画是幽默的艺术,最大的功能在于针砭时弊。不能是高高在上的说教、挖苦,要让读者能在哈哈一笑后乐于接受。”
在李滨声的代表作《鸣谢》中,一位男士左脸贴着药用纱布,左手举着的锦旗上写有“感谢幸福牌暖水瓶带给我幸福”,右手拿着一只已经爆破的暖水瓶。一经发表,就促使该暖瓶厂赔偿了受害人的医药费。
我的“戏曲人物”不属于漫画
除了讽刺漫画外,李滨声的戏曲人物画也是独树一帜。或许因为“漫画家”的标签,不少人将李滨声的戏曲人物画简单地称为“京剧漫画”。“如果说漫画的特点是夸张,那我画的京剧人物就不是漫画”。在李滨声看来,京剧是写意的艺术,已经夸张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没法再夸张,“多一笔就过了,少一笔又会缺点什么”。
在人物画上,李滨声倾向于“墨守成规”,“我尽力按照实际的观察把它准确地描出来”。这一点李滨声还受过京剧名旦荀慧生的指导,“他说‘你是看戏的,你还学过戏,你能准确描绘就对了’”。
李滨声是京剧界有名的“票友”,这位自号“梨园客”的老人,3岁会唱“孤王酒醉桃花宫”,被圈内朋友称为“京剧的卫道士”。他创作戏曲人物画也是出于对京剧的喜欢,“从上世纪40年代中期就开始画了”。在这一次展出的画作中,有一些描摹的京剧曲目已在舞台上消失。
◎聊及前景
讽刺漫画有它存在的土壤
李滨声回忆,有位年轻人根据现实题材创作了一幅揭露劣质风扇的漫画,画里的内容是:吊扇坏了,叶子飞出去时削到了主人的脑袋,作者给漫画取名为《“飞碟牌”吊扇》,没想到现实中真有一家同名的厂商,将该作者告上了法庭。
发表一幅作品时,或许稿费也就百十来块,最后却赔了20万。李滨声感慨如今讽刺漫画的尴尬处境,“现在的漫画更倾向于搞笑、好玩的主题,有些笑话我也看不懂”。
讽刺漫画的地位渐趋边缘,是社会不需要了吗?李滨声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需要。”他认为讽刺漫画依旧有存在的土壤,只是“在形式语言上,需要跟上时代的节奏”。
京华时报记者易小燕
(来源:京华时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