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第一炼钢工”郑久强:在炼钢炉前实现人生梦想

2015年06月13日15:18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华夏第一炼钢工”郑久强:在炼钢炉前实现人生梦想

  新华网石家庄6月13日电(记者李俊义)河北钢铁集团唐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职工郑久强,26年来始终坚守生产一线,勤攻关、敢突破,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为一线技术创新带头人和技术型钢铁工人的典范,被亲切地誉为“华夏第一炼钢工”。

  1989年,郑久强从技校毕业,成为唐钢公司的一名职工。26年来,郑久强在转炉旁学习,在转炉旁工作,和转炉一起成长。在日常生产实践中,郑久强刻苦钻研炼钢操作技术,炼钢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目测钢水温度是炼钢最关键技术,炼钢过程中温度在1600-1700摄氏度之间,而出钢温度判断误差不能超过5摄氏度。郑久强一炉接一炉地盯,学习根据钢水颜色判断温度。1600多摄氏度的钢水十分刺眼,一炉下来,眼睛就被刺得生疼,可郑久强硬是连盯好几炉,每天的眼睛都是又红又肿。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全厂技术比武中,他10次目测炉温不超过5摄氏度,最准一次连1摄氏度都不差。1993年,23岁的郑久强被破格提拔成为唐钢历史上最年轻的炼钢炉长,打破了培养一名炼钢工需要10年的纪录。

  2002年,郑久强参加了第一届“全国钢铁行业炼钢职业技能大赛”。过硬的技术让他在比赛中轻松自如,特别是在目测炉温项目比赛中,他目测报出的温度与电子测温计的数据完全吻合,最终摘取了“全国炼钢状元”的桂冠,被媒体称为“华夏第一炼钢工”。

  “干就干到最好,做就做到极致。”在一线工作中,郑久强不满足于“会炼钢”,而是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多年来,他承担了多个技术重点攻关项目,不仅使吨钢的生产成本下降,而且突破了从经验炼钢向科学炼钢转变的技术瓶颈,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011年7月,以郑久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创新工作室成立了。依托这一平台,郑久强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归纳了影响渣铁分离效果的因素,归纳出系统的控制方法,有效解决了双渣法冶炼工艺倒渣含铁量大的难题。他通过创新工艺路径,加强工艺控制,总结出双渣前期高效脱磷技术、快速倒渣技术、降低双渣倒渣过程中铁珠含量技术等,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年创效益1300万元。

  国家级创新工作室不仅是创新的摇篮,也是培养炼钢人才的摇篮。工作室成立以来,郑久强制作了教学教材,为炼钢工们详细讲解操作技巧。通过现场课堂、导师带徒、技能培训、技术难题会诊、发明创造等多种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职工广泛参与技术创新。在郑久强工作室的指导和培养下,唐钢有3人成为国家级技术能手,十多人成为省市级技术能手。

(来源:新华网)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