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何时不再孤苦无依
2015年06月12日 02:34:36来源:新京报评论0
打印
字大
字小
■ 社论
毕节死去的这几个孩子,最大的才14岁,最小的只有5岁。别人家这样年龄段的孩子,还在向父母撒娇,而他们,却过早地独立生活,承担起生命中不可承受的重负。
据澎湃新闻网报道,6月11日,针对“4留守儿童疑似在家中喝农药自杀”一事,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区委宣传部负责人向记者确认,基本确定系服用农药死亡。另据媒体现场报道,房屋里有两编织袋的腊肉,有玉米,晚饭不仅有饭还有汤、菜。
又是毕节!4名留守儿童服农药自杀的新闻,再度勾起人们悲伤的记忆。2012年11月16日,毕节市5名儿童在下着冷雨的夜晚,躲进垃圾箱生火取暖,结果因一氧化碳中毒死亡。
这一次,4名儿童之死或许并非早前媒体报道的那样,乃是因为没有饭吃才自杀——据村支书介绍,孩子们的父亲今年4月还寄来700元钱,警察现场发现的银行卡也显示,低保金结余3500余元。不过,这些孩子孤苦无助的生活状况,却是毋庸置疑的。
即便如村干部所言,孩子们其实并不缺粮,也不缺钱,甚至还有几十斤腊肉,然而,兄妹四人相依为命的现实却很难有根本的改变。要知道,这几个孩子,最大的才14岁,最小的只有5岁。别人家这样年龄段的孩子,还在向父母撒娇,而他们,却过早地独立生活,承担起生命中不可承受的重负。
他们最缺的也许不是维持生命必需的吃喝,却缺乏最基本的照拂与关爱,缺乏一束明亮的光穿透生活中的层层雾霭,照亮他们枯寂的人生。而这些,他们的父母家人很难给他们。外出打工的父亲已经失联,即便联系上了,似乎也很难长相厮守;母亲也早已外出,杳无音讯;隔辈人的外公外婆也无力抚养他们。
这些孩子与这个社会的联系是如此脆弱,他们的生存基本上处于一种孤立的原子化状态,无依无靠,无人问津,直至生命终结。
曾记得,2012年5名儿童中毒死亡事件发生以后,毕节市曾承诺对全市留守儿童逐一排查,设立留守儿童关爱基金,市、县(区)财政每年拿出经费约6000万元用于保障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并采取“一对一帮扶”方式;教育部等五部门也发文,要求建立16岁以下留守儿童登记制度,以保障将其纳入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不能不说,这些承诺了的措施针对性很强,若能落实到位,确实可以给当地的留守儿童一个依靠。然而,从眼下4名儿童自杀的情形看,所谓的“逐一排查”、“一对一帮扶”,更像是当地应对危机做出的官样文章。
这一事件曝光以后,很多网友都在追问毕节市,政府拿出的那6000万专项资金花到哪里去了?其实,除了资金投放的效果,更值得关注的是政府有没有切实负起关照孩子的责任来,有没有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避免孩子们孤苦无依。
数据显示,全国目前有5000万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儿童,父母应当负起责任,对孩子的爱不仅只在物质需求,也要给孩子精神的支撑和慰藉。与此同时,政府和社会也要分担起责任,而让每一个孩子免于困厄、免于濒临不测的灾难。
相关报道见A19版
(来源:新京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