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甘孜6月9日电 题:四川藏区探索牧区教育:从“有书读”到“读好书”
作者 付敬懿
6月9日上午,在四川甘孜州规模最大的寄宿制小学理塘县第三完全小学,来自格木乡偏远牧区、以前靠骑马一个多小时上学的四年级学生泽洛真坐在多媒体教室,认真地看老师使用电子白板教学,屏幕上走动的长颈鹿图案加深了他的理解。
作为每平方公里不足4人的四川纯牧业县的理塘县,农牧民群众居住高度分散,成为牧区教育的难点。在取消了帐篷小学、马背小学后,集中办学的寄宿制学校成为四川藏区牧区教育的特色。
在理塘县第三完全小学,像泽洛真一样的还有来自24个边远牧区乡的1641名学生。四年级学生泽旺德西的爷爷扎金是一位退休村干部,曾到过康定、成都,见到孩子在校的表现,老人感慨颇多。“孩子们从牛场来到学校,变化太大了。”
“三吃(吃安全、吃饱、吃卫生)、四包(包吃、包住、包学习、包玩耍)的办学特色得到广泛好评。”理塘县第三完全小学校长达瓦扎西说,在今年虫草季节,学校没有一名学生流失,也没有一个因任何理由转学和辍学。“目前理塘县有8000多名寄宿学生,预计明年将达到1.2万人。”
在甘孜州乡城县青德寄宿制小学,每天早上7时起,校车司机桑登就和两位值班老师一道驱车往返于附近乡镇,将学校幼儿园部的孩子们接到学校。而到了下午放学时,他们又要将学生安全送回家。
“育人并非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而是对健康身心的全面培养,学校是无法取代家庭亲情的。”乡城县教育局局长洛绒次称表示,对于低龄儿童,乡城县交通条件较好的片区寄宿制学校都配备了一辆校车,方便学生往返于家庭和学校。而在实行寄宿制的小学部,学校专门设立了两间“家长接待室”,配备了床位、电视和必需的生活用品,可供10名家长同时留宿。
青德寄宿制小学副校长罗秋菊称,小学建成投入使用之初,校方就在保卫室安装了两台座机,小学部每位学生每天可以享受三分钟的“亲情通话”。在每间学生寝室,还有一名老师担任“爱心爸爸”或者“爱心妈妈”,学生有什么不方便告诉别人的心事,可以选择跟他们交流。
“四川藏区大部分是高海拔地区,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是目标。”甘孜州得荣县教育局局长阿朗泽仁说,得荣县正整合教育资源,投资近2亿元建设一个集幼儿园、小学、初中、技能培训的白松集中办学点,让周围乡镇的学生享受同样的优质教育资源,就近入学。(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