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毅谈“十三五”应急体系规划编制:远近结合 点面结合--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首页
人民网

人民网>>中央·部委

洪毅谈“十三五”应急体系规划编制:远近结合 点面结合

2015年06月09日14:17  来源:人民网-时政频道  手机看新闻  字号

人民网北京6月9日电 “研究编制‘十三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要远近结合,点面结合,更加注重以解决长远问题的办法,来应对当前公共安全所面临的挑战。”国家行政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中国应急管理学会会长洪毅在6日召开的2015年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理论研讨会上做了题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应急体系建设的几个重点问题》的专题演讲。

洪毅在演讲中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十三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是承上启下十分重要而关键的规划,是未来五年我国应急管理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编制和实施好“十三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对全面推进公共安全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洪毅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应急体系建设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四个方面的关键问题,分别是加强应急体系顶层设计、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应急管理法治化和应急管理社会化研究。

“突发事件应对中,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综合不够、信息不畅、责任不明、主体单一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应急管理议事协调机构同政府应急办法机构职责重叠、关系不顺的问题仍有发生。”洪毅提出,围绕如何进一步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制,为突发事件应对提供更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建议推进应急管理体制创新、强化地方的应急管理责任、完善军地应急管理联动机制,以及发挥各级应急指挥平台的枢纽作用。

“近年来,全国各级应急平台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在防范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不过当前我国应急平台体系建设仍存在发展不均衡、应用功能建设不完善、信息资源与业务系统尚未有效整合等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例如,要研究如何加快推进各级政府应急指挥中心与各地区、各有关单位应急指挥中心现场应急指挥中心的互联互通,建立各地区应急管理数据库共建共享机制,实现各地各级各类应急管理相关数据动态管理,实时更新,资源共享,加强协同会商,实现跨部门、跨平台、跨地域应急一张图。”洪毅说。

洪毅建议,“十三五”时期如何推进应急管理社会化工作,围绕以下问题深入研究:

一是强化应急管理社会化的法律制度基础。在“十三五”应急体系建设中,需要研究如何从立法和预案设计中明确政府、企业、个人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的权利和义务。从体制上明确民间团体、企业公众等合法参与应急全过程的借助平台,从机制上保证这些主体的有效有序的参与,从而建立起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政府公共应急、社会公益应急和市场化的企业应急相结合的应急体系。

二是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突发事件应对的效果。在“十三五”时期要研究如何以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组织和单位为重点,推动建立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全民动员、协调联动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督促企事业单位积极履行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引导公众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全社会的风险防范能力,把公共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加强安全公益宣传,健全公共安全社会心理干预体系,提高全民公共安全意识和应急指引。

三是加强应急管理社会组织建设。做好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让社会组织成为政府的有力补充和左膀右臂。对此,要进一步研究和制定出台社会组织有序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制度,搭建社会组织有序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平台。

四是加强应急管理理论研究和科技攻关。应急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跨学科问题,涵盖了管理学、社会学、系统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为此,需要整合各个方面的研究力量,探讨应急管理关键性问题与跨学科集成的方法。包括加强对灾后风险的孕育、发生、发展、演变、时空分布等规律以及致灾机理的研究,为科学防范突发事件提供理论依据,深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类型突发事件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加强应急关键技术研发,提高风险评估和预警信息发布的实效性、准确性,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开展综合应急管理相关标准规范以及技术研究等工作。

五是加快应急产业的发展。应急产品和服务普遍具有公益性,需要在深入研究应急产业各领域,政府和社会需求,以及其公益性属性的基础上,分类指导应急产业发展。为此,要研究探索通过向社会公开购买服务、鼓励和引导自主创新能力强、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应急产品生产企业,以及大型应急处置设备的生产企业提供装备设备,参与突发事件的应急体制。探索推动培育一批应急处置专业化的企业,逐步构成与国际接轨的大政府、大社会的应急处置格局。同时,要研究如何提升应急保障的社会化水平,包括推动建立覆盖广泛的巨灾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多层次巨灾风险防范机制,为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保险服务,鼓励公众投保相应的灾害风险,提高全社会抗风险能力。

(责编:盛卉、肖红)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时政要闻
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
重要理论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