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6月8日电(记者余晓洁、王聪)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8日在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空间碎片监测、预警、应对突发事件以及国际合作有了实体依托单位。中心的成立有利于推进我国空间碎片技术发展,提升空间碎片管理和服务能力,保障航天器在轨运行安全,维护我国外空发展权益。
国防科工局局长、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与中科院副院长阴和俊为中心揭牌。中心由国防科工局与中科院共同管理,主要职责是:空间碎片和近地天体监测系统规划论证、总体方案设计和能力建设等相关工作;空间碎片和近地天体跟踪监测、风险研判和应急联动的日常运行保障以及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空间碎片数据信息的共享和应用,建设和维护空间碎片自主编目动态数据库工作;空间碎片数据信息的国际交流与协调联络,支撑开展空间碎片战略规划、技术发展和法律规范等研究工作。
空间碎片是人类在航天活动中遗弃在太空的废弃物,也称“空间垃圾”。主要包括废弃的航天器和运载火箭箭体、固体火箭燃烧物、航天器在轨操作及碰撞解体产生的碎片等。目前,毫米级以上的空间碎片数以亿计,总质量达到几千吨。
许达哲表示,成立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目的是充分发挥和利用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已有的监测设施、人才队伍优势以及多年积累的运行经验,统筹利用国内外各种监测数据资源,建立自主的空间碎片监测网,维护我国空间资源的安全。
“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要紧密围绕太空安全和航天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工作思路,着力提升监测和预警能力、技术研究能力、保障卫星安全的服务能力和国际规则制定能力。”许达哲说。
阴和俊表示,中科院是我国最早开展空间碎片和近地天体监测研究的部门。今后将继续支持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的工作,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和太空活动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据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介绍,空间碎片的平均撞击速度为每秒10公里,厘米级以上空间碎片可导致航天器彻底损坏,毫米级或微米级空间碎片的撞击累积效应将导致航天器性能下降或功能失效。
我国在轨航天器已达129颗,平均每年发生与空间碎片100米以内的近距离危险交会达30余次。此外,每年都有许多空间碎片返回大气层。这些频繁发生的陨落事件,对地面人员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来源:新华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