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陈雨):空间碎片是人类在航天活动中遗弃在太空的废弃物,也称“空间垃圾”,主要包括废弃的航天器和运载火箭箭体、固体火箭燃烧物、航天器在轨操作及碰撞解体产生的碎片等。8日,中国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挂牌成立,它将成为中国空间碎片监测、预警、应对突发事件以及国际合作的重要机构。
日益增多的空间碎片对在轨航天器的安全运行构成现实性严重威胁。国家天文台空间碎片研究及应用中心首席研究员刘静介绍说,厘米级以上的空间碎片可导致航天器彻底损坏,毫米级或微米级空间碎片的撞击累积效应将导致航天器性能下降或功能失效,“一厘米以上的(空间)碎片撞击(航天器)会造成毁灭性后果,对于特别小的,毫米级的,就好像沙子打在脸上那是什么感觉,很低的速度,会把很多表面器件打沙打毛了,观察的望远镜就没法用了。”
目前,毫米级以上的空间碎片数以亿计,总质量已达几千吨。目前,中国在轨航天器已达129颗,平均每年发生与空间碎片100米以内的近距离危险交会达30余次。
8日,中国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挂牌成立。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表示,这个中心将成为中国空间碎片监测、预警、应对突发事件以及国际合作的重要机构:“组建中心将充分发挥和利用中国已有的监测设施,和人才优势和多年来积累的运行经验,统筹利用国内外各种观测数据,建立自主的空间碎片监测网,维护我空间资源的安全。希望中心紧密围绕太空安全和航天发展的重大战略要求,着力加强四大能力建设,提升监测和预警能力、技术研究能力、保障卫星安全的服务能力和国际规则制定能力。”
据了解,中国已完成空间碎片监测预警工程的初步建设,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重大航天工程任务以及多颗应用卫星提供了空间碎片监测预警技术服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空间碎片防护设计初级系统已获得初步应用。
中国航天技术正在飞速发展,这也引发一些国家的忧虑和指责,认为中国正在制造更多的太空垃圾。对此,国家天文台空间碎片研究及应用中心首席研究员刘静表示,这些指责并无根据,在应对空间碎片方面,中国是负责任的,“从数据上来看,我们国家产生碎片并不是很多次,像美国这样的(航天)大国,因为航天的历史比较久,放到空间的物体比较多,做的实验也比较多,产生碎片数量也是最多的。它来指责中国,有个想法就是一个是中国航天技术发展很快,它用这个来约束中国也是战略上的考虑。从减缓碎片看来,中国政府是非常负责任的。联合国减缓碎片措施发布之后,国内组织航天局或相关主管部门也会发布相关的管理办法,也去做技术标准支撑减缓措施的实施。总体上来讲,中国在国际上是非常负责任的。”
早在1995年,中国国家航天局就已经加入国际上空间碎片领域唯一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IADC),并与各国保持了良好的合作。据介绍,中国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成立后,将统筹国内外数据资源,进一步加强与各国航天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维护和平清洁的外层空间。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