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太原6月8日电(记者王菲菲)今年中国有942万考生踏入高考考场。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便被赋予一种“改变命运”的色彩。然而,在经历几十年“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竞争后,民众对待高考的态度变得多样化。
陈先生常年在上海工作,爱人和孩子生活在太原。为了陪孩子高考,每年只回太原两次的他今年专门向公司请了假。“高考对于孩子来说很关键,我应该陪着她一起过。”陈先生说。
尽管如此,陈先生并不认为高考是孩子唯一的出路。“我不想让她在高考上背负太多压力,只要努力了,不要纠结结果,享受过程就好。”陈先生说,通过多年在外打拼,他体会到人生的道路很长,高考的成败并不能决定人的一生。
太原人张俊丽常年在非洲工作,这次也是请了假回来陪孩子高考。对比国外,她觉得中国孩子的压力很大,而她的目标则是让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高考只是进入大学学习储备知识的一个必经过程。不论在哪个阶段,还是应该简单快乐一点。”
对比每年在高考考场外等候的家长人数,也可以看出人们心态的变化。在太原五中考场外执勤的张警官告诉记者,往年开考前都有一大群家长围在校门口,警察忙着维持秩序。今年陪考的家长明显少了。张警官说:“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家长对待高考的态度。”
在中国,一些创业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让家长们相信高考并非孩子唯一的出路。中国也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大众创业,为孩子成才搭建多元立交桥。
尽管如此,高考在中国的地位仍然难以撼动。在太原五中的考场外,初一学生赵堃煜和任惠泽显得比考生还要紧张。“提前感受一下高考的气氛,我仿佛能想到自己高考时的场景。”任惠泽说,尽管自己才初一,但考试的压力已经很大,“有种要冲进高考考场的冲动,只要两天就可以解放了,而我们还要熬很多年。”
赵堃煜说,自己正在准备考雅思、托福,以后可能会出国。虽然可以选择的道路更多了,但高考仍然是主流。
“我的爸爸妈妈就是通过高考才走出农村的,可见考试有多重要。”任惠泽说。
山西晋中昔阳中学学生李多也说,高考是他们从这个小县城里走出去的一个平台。“我们可以通过大学走向更大的城市,然后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前景。”
比学生更加紧张的是家长。“孩子辛辛苦苦十几年,如果高考没考好,这十几年的努力不就白费了吗?”太原人郭女士说。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高考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以后的道路。为此,中国政府大力推进高考改革,保障高考公平。如备受争议的高考加分项目今年“大瘦身”,全国性加分项目已按要求全部调整到位,地方性加分项目也将从2014年的95个陆续减少到2018年的35个。
专家指出,政府一方面应该继续推进落实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转变多年来的应试教育模式,真正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作为重点;另一方面也应引导学校、家长和学生理性对待高考,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们成功成才的道路更多些。
(来源:新华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