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以变革打通道路,释放经济发展潜力--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首页
人民网

人民网

瞭望:以变革打通道路,释放经济发展潜力

2015年06月06日11:38  来源:瞭望  手机看新闻  字号

原标题:瞭望:以变革打通道路,释放经济发展潜力

  6月8日出版的第23期《瞭望》新闻周刊将发表慎海雄的署名特稿《以变革打通道路,释放经济发展潜力》。全文如下:

  以变革打通道路,释放经济发展潜力

  文/慎海雄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浙江调研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如何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刚刚起步,有的方面还没有破题,需要广泛探索。关键是要保持战略定力,应势而谋,深入研究管用的措施和办法。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路总是有的,路就在脚下,关键是要通过变革打通道路,释放经济发展潜力。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调研,在实践中深化规律性认识,努力在调研中吃透情况、把准脉搏,在调研中指导工作、解决问题。

  在浙调研期间,习总书记在杭州主持召开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再次强调,要围绕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问题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深化改革,增强改革意识,提高改革行动能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于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经济发展,破解发展难题,保持战略定力,释放发展潜力,增强改革意识,提高改革行动能力,进一步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许多新矛盾新问题,从经济下行压力到经济结构调整,从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到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等,都需要我们在改革创新中深化规律性认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举措,核心都是以变革打通道路。浙江等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域,30多年来许多重大改革探索从沿海而内地依次推开。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今天,沿海地区要牢记习总书记的教导,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通过变革打通道路,保持战略定力,敢作为、勇担当,责无旁贷地率先走出一条新常态下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革命。

  “山越高越难爬,车越快越难开”。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的总体转型期,步入了新常态。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发展的认识,从过去的以速度论英雄、唯GDP论英雄,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适度较高稳定增长、优化升级经济结构的发展方式转变,从单纯的“市场换技术”型、资源消耗型、外需带动型的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型、资源节约型、内需拉动型的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尊重科学规律和有效益有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新常态下抓经济,对许多干部来说,较之传统发展方式的轻车熟路,是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经济学家熊彼特曾有一个著名论断:“经济发展过程是创造性破坏的过程。”今天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再是对原有经济发展方式加以修修补补、小改小革,而是从原有的经济发展中彻底转向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这无异于一场“创造性破坏”,一方面是传统业态消亡、传统行业衰落;另一方面伴随“互联网+”,伴随新技术革命,一批新产业、新业态的异军突起,创造出新的发展空间,也是对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彻底变革。这必将引起整个经济发展方式本身的根本变化,进而从经济发展领域延伸到社会发展领域。既然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艰巨性复杂性可想而知,发展中的未知因素必然会随时出现。

  一个时期以来,围绕进入新常态后的中国经济,境内外有些人感到担心,个别的甚至借机唱衰,“中国崩溃论”老调重弹。的确,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遇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勇于正视,探索规律,有效化解。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如何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刚刚起步,有的方面还没有破题,需要广泛探索。虽然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在加大,但这是我们主动而为的结果,是经济新常态下的自觉选择。对此,我们必须在思想上保持战略定力,树立引领经济发展的坚定信心,不畏浮云遮望眼、咬定青山不放松。

  习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势”在全局中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新常态下,从国内外大势分析,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大格局没有变,新常态蕴含新机遇。对此,习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总书记在深刻分析新机遇时指出,“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我们必须深刻理解、紧紧抓住、切实用好这样的新机遇,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努力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

  马克思说过,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中的“核心构造”。可以说,我国的经济体制是社会治理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新常态下抓经济,必须突出问题导向。“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问题导向贯穿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习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在新常态下,要实现新发展、新突破,制胜法宝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牵引是经济体制改革,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调市场与政府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分工配合、协调共进。改革的过程也是不断解决问题和矛盾的过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新常态下抓经济发展,要聚焦问题,增强改革意识,提高改革行动能力,通过变革打通道路,让市场、政府两个方面的作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逢山开路、遇河架桥,什么问题突出就突出解决什么问题,在改革中破解难题。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释放经济发展潜力,赢得发展新天地。

  现代经济研究表明,体制的合理性决定人的行为导向,结构的合理性决定经济的增长点,体制发展的合理性决定经济的成长与社会进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体制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是需要啃下来的“硬骨头”,必须研究管用的措施和办法,在改革中加以突破。比如,过去传统经济发展的理念总认为居民收入与消费是成正比的。但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许多群众在有房有车之后却不想消费了,消费需求所占比重不升反降,消费不足问题反而更严重,导致的结果是绝对收入水平增加,相对消费水平下降,形成了边际消费动力递减的问题。而扩大内需,是新常态下发展经济的一个战略支点。研究表明,如果提高居民消费率3~5个百分点,每年将会有上万亿元的商品得以消费,这是多大的一个需求动力。在外部需求明显减弱的背景下,消费率低的问题突破了,意义更为重大。

  习总书记此次浙江行时,专门考察了舟山定海的一个农家乐为主的社区。2014年,这个社区旅游接待人数突破20万人次,经济总收入35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2000元。村民们纷纷告诉总书记,城里人来这里把水带回去泡茶喝,青山绿水可以发财。总书记表示,这里是一个天然大氧吧,是“美丽经济”,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我在浙江工作时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话是大实话,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了这个观点,这就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我们就要奔着这个做。”其实,“美丽经济”的背后,在于居民消费意愿的转变和新的消费热点的培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浙江的10年实践,催生了乡村旅游等产业的快速崛起,致富了千千万万群众。其成功之道大有启迪。

  “穷则变,变则通。”我国有13亿人口,其中有2.74亿农民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消费需求的空间巨大而诱人,关键在于如何突破。培育和扩大居民消费,需要从体制和结构入手大胆改革。要在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消费收入、改善消费预期的前提下,消除制约消费的体制障碍,改革和完善各种消费政策,增强消费意愿,并善于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尽快扭转国内消费不足、国外却到处是中国人大包小包购物的怪现象,让不同类型的“美丽经济”成为支撑内需的一个强大动力。

  新常态下凝聚新动力、培育新优势,唯有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积极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切实转方式、调结构,实施创新驱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两会期间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总书记强调,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今年以来,随着简政放权迈向纵深,松绑减负做减法,扶持创新创业做加法,正点燃创新这一发展的新引擎,一个活力迸发、百舸争流的“创时代”正在到来。今年一季度,互联网零售额增长4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4%,新能源汽车、机器人产业均增长50%以上,发展新动力的积聚,新旧增长动力的切换正在深刻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这已经无可辩驳地表明:敢于求变、善于创新,路就在脚下!

(责编:刘军涛)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时政要闻
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
重要理论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