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5日电 (记者 张素)6月5日是第44个世界环境日,中国科学家首次利用卫星遥感数据为中国—东盟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综合摸底。
监测结果发现,根据对影响区域生态的光、温、水和植被等自然要素的综合分析,中国—东盟区域可明显划分为9个类型。东盟地区光、温、水条件优越,光温生产潜力最高。中国内部生态环境状况差异大,华南和西南大部分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良好,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差。
据测算,中国—东盟区域森林总面积为503.4万平方千米,其中东盟地区森林总面积为269.4万平方千米,人均森林面积为4307.8平方米。
此外,中国—东盟区域森林总生物量396.8亿吨,年固碳能力19.5亿吨。“中国和印尼的森林生物量分别占区域总量的41.0%和34.8%。人均森林生物量最高的国家则是老挝和文莱。”中国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总工程师李加洪对中新社记者说。
李加洪注意到,中南半岛北部和马来群岛的森林覆盖率高,固碳能力最强,生态环境状况最好。但中南半岛大部分农田区域和农林混合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固碳能力较低,需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结果还表明,中国—东盟区域农业生产强度总体较高,大部分耕地种植比例大于95%,主要粮食出口国有泰国、柬埔寨、越南和缅甸,泰国人均大宗粮油产量约为659.4公斤。
科学家还对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进行摸底,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澜沧江—湄公河总径流量达到4330亿立方米,其中澜沧江径流量占全流域总量的11.1%。监测发现,流域流量具有下游丰于上游、左岸丰于右岸的特点,而位于柬埔寨境内北部的洞里萨湖对湄公河下游的洪水调节作用显著。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所副所长李增元说,中国—东盟区域生态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差异显著,“文莱、马来西亚属于人均生态资源丰富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李加洪告诉中新社记者,免费对海内外发布相关数据,“科研人员可以据此做科学研究,相关政府可以据此制定宏观政策”。(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