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拥有7000 张床位,被媒体称为“全球最大医院”的郑大一附院,因公布2014 年营收情况而引来各界高度关注,甚至诸多非议。这家公立三级甲等医院在2014 年实现营收75.21 亿元,而外界有评论说,在这一喜人数字的背后是患者付出的高昂医药费,有河南本地媒体更戏言,郑大一附院75 亿的营收让河南人“肝儿疼”。公开资料显示,郑大一附院总营收与排名第二的河南省人民医院45.8亿元营收相比,超出其30亿元。
称郑大一附院是“全球最大医院”,当然不无调侃的意味,毕竟“最大”本身就是一个难以量化的指标。但称郑大一附院是一所“超级医院”,这应该不会引发多少争议。因为数据摆在那里,就门诊量而言,2014年,该院门诊量为426万人次,住院人数31万人次。就手术人数而言,其手术人数突破19.6万台次,位居全国第一。其中肝脏移植手术100多例,肾脏移植突破230例,以上两项在全国排名前五。至于其现有的编制床位,更是达到7000张,在全国范围内稳居第一。
如何来评价“世界最大医院”郑大一附院?如果我是一名患者,我会对这样的巨无霸医院爱愁交加。毕竟,巨无霸也意味着知名医生与先进设备的集中,患者到这里就可以接受到最先进的治疗。与此同时,庞大的前来就诊者,却也会让看病成为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情,催人忧愁。然而,假如我是一名医疗行业的主管官员,我却难以高兴起来。因为医疗资源的总量在短期内是相对固定的,如果大量的优质资源涌向了郑大一附院,那么就意味着同地区内的其他医院会门可罗雀。
后一个问题更值得重视,因为它关系到“所有病人”的福利。从某种程度说,“世界最大医院”恰似一个超级中学。和超级中学一样,“世界最大医院”看似是因特殊情况而生——虽然河南是人口大省,就医需求量比较大,但河南省内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医院仍然不多,所以郑大一附院能够“强者则强”,实质上却是因为整体改革的进展缓慢所致——新医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让公立医院回归到其公益性,让社会医疗资源的分配更均衡,“世界最大医院”显然与此背道而驰。
关于新医改,学者钟南山曾经奉献了一个观点,在其看来,新医改的成效主要有三个衡量标准。第一个,看病贵、看病难解决没有?第二个,医患关系改善没改善?第三个,作为医改主力军的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有无调动起来?以此对比,所谓“世界最大医院”的出现,其实只解决了第三个问题,就是让该院的医疗人员获得了收入的增加,在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上,一所“世界最大医院”则只会让看病更难,医患关系亦不会得以较大好转,这才是“世界最大医院”中的真问题。
并不夸张地说,“世界最大医院”恰恰暴露出医疗改革之“小”与进展缓慢。从2009年那纸《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算起,新医改已推行五年有余,公益化的改革目标,对医疗深层体制的伤筋动骨,是其一开始就昭示的方向。然而,即便如此,它依旧无法阻止一所“世界最大医院”的产生。按照郑大一附院的官方说法,扩大其经营规模,仍然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不知道,当地的医卫部门是否对此保持警惕,在新医改五年后,读到这条新闻,我只是五味杂陈。(王聃)
(来源:北京青年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