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公共图书馆服务 促进全民阅读 建设书香四川

2015年05月29日08:31  来源:四川日报
 
原标题:发展公共图书馆服务 促进全民阅读 建设书香四川

  2015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巴蜀讲坛”走进通江县。图片由四川省图书馆提供

  2014年8月6日,四川省图书馆向甘孜州炉霍县上罗科玛乡中心小学校汉藏文化交流服务点图书室赠送第一批图书。图片由四川省图书馆提供

坐落于成都市总府路6号的四川省图书馆。图片由四川省图书馆提供

  四川省图书馆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公共图书馆之一,1912年建立,经过百年发展,目前是国际图联成员馆和世界银行资料存放馆、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在西部具有带动和示范作用的大型综合性公共图书馆,馆藏丰富,拥有500万册藏书。特色部分有:隋唐时代的手写经卷、宋元明清稿刻本和著名文人重要诗词集、历代四川珍贵地方志书、中国古代医学典籍、近代文化名人手稿、民国暨抗战时期文献等,共计70余万册。新中国成立以后,四川省图书馆分别以接收呈缴本、选购、国内外交换、接收捐赠与调拨等方式,逐步建立了以大型综合性、研究性人文学科为基础的核心的馆藏文献体系。就藏量与特色而言,堪称四川的总书库,起到全省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保障作用。

  在“全民阅读”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的载体功能不可替代。近年来,四川省图书馆在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四川的工作中取得不少成绩。

  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对全民阅读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传统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其宗旨是“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目的是吸引读者来图书馆、做好阅读服务。新形势提出了新要求,通过图书馆服务推广而促进全民阅读,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让图书馆成为公民的第二课堂,为大众的学习、研究和接受终身教育,充分利用所有的馆藏和有效的信息服务。

  现代公共图书馆阅读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作为图书的载体形态已超越传统的图书馆范围,公众的阅读摆脱了空间的限制;二是进入阅读者为主导的时代;三是图书阅读超越其实用功能。图书管理工作要辐射到社会中去,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使图书馆服务得到相应的延伸。

  现代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服务职能,突出三个转变: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由一馆服务向多馆联合服务转变;由满足读者需求向激发读者需求转变;由单纯读书到参与文化交流转变。总之,要让公共图书馆由过去的单纯的借阅服务进一步发展,参与到社会文化交流中去,宣传阅读、组织阅读,用多种多样的读书文化活动唤醒读者的主体意识,构建共同价值取向,建立多元文化互动,把读者激励起来、组织起来,参与到文化交流中去,回归到阅读中来。四川省图书馆近期开展的“书香四川”和“川图榜”等系列活动,就是这样一类活动。

  百年历史的四川省图书馆,是文化资料的宝库,也是地方公共图书馆的龙头,这些年来,省图书馆在挖掘宝藏,拓展本土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方面开展了哪些活动?

  四川省图书馆紧跟时代潮流和群众需要,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促进阅读活动,起到了一定的品牌效应。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方式,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发挥积极作用。

  巴蜀讲坛——是由四川省图书馆倾力打造的文化惠民百场流动讲座。讲座是一项文化惠民工程。讲座从城市开始逐步延伸到各市、州、县图书馆,主要惠及广大群众和老少边穷地区、农民工、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2007年4月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巴蜀讲坛”开讲已达250余场。工作人员的足迹遍布全川。

  汉藏文化交流——四川省图书馆“汉藏文化交流活动”最早启动于2012年,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内地与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平台。每一次交流活动的主题不同,目的就一个,那就是增进汉藏一家亲,促进民族大团结,共同为发展和繁荣中华文化而奋斗。几年来,先后5次在藏区开展活动,通过与寺庙僧人、藏族村寨群众以及藏族学生的真诚沟通和交流,增进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加强藏区流动图书室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多为藏区,特别是牧区的群众提供汉藏对照文献资料,加强汉藏文化交流的针对性,因地制宜做好此项工作;重视汉藏文化交流人才培训;加强藏文古籍普查工作,继承和发扬优秀藏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巴蜀讲坛”系列公益讲座自2007年开始,由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学会联合举办。活动深入全省各市(州)、县(区)的农村与社区,与当地图书馆联手举办,并邀请省内外名师讲授。

  巴蜀讲坛开办9年以来,累计举办250余场,惠及听众50000余人次。讲座选题涉及文史国学、时事政治、市场经济、法律知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多个领域。9年积累,形成了四川省图书馆的特色品牌,被纳入四川省“知识工程”项目管理,获得2013年、2014年四川省科协学会能力提升项目。

  四川省图书馆暨省古籍保护中心组织省内81家古籍收藏单位进入普查平台。

  迄今,举办古籍保护与普查培训班累计350余人次。完成普查古籍约40万册,做数据4万余条,有216种珍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并编纂《第一批四川省珍贵古籍名录》,收录省内珍籍373种。一批破损的古籍如明抄本《诸证辨疑》、稿本《蜀典》、弘治本《大明弘治甲子改倂五音集韵》、孤本方志乾隆《大竹县志》等得以修复。明嘉靖刻本《华阳国志》等10余种善本得以再造。

  其间,组织评审并经省政府公布的省级重点古籍保护单位有14家,省级古籍保护单位12家;成都市图书馆、泸州市图书馆、南充市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等6单位被评为“国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自2012年以来,四川省图书馆开展的汉藏文化交流活动先后10次约上百人次前往藏区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先后在甘孜、阿坝、凉山“三州”藏区寺院和藏族村寨建立流动图书室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13个;举办文化工作培训班3场次;举办研讨会议2次;举办讲座、论坛和座谈等交流活动33场次;帮助2个藏区古籍收藏单位成功申报省级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四川省图书馆启动缩微文献拍摄工作已逾30年,抢救拍摄馆藏珍贵文献2208种,2206967拍。

  其中拍摄馆藏古籍善本书227种,503606拍;期刊1797种,762991拍;民国时期报纸148种,940370拍。此外,为读者提供阅读复制馆藏缩微品文献20多万张,为省内市州图书馆拷贝复制缩微品文献52种,764卷。抢救拍摄珍贵典籍中,有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小组委托拍摄的本馆馆藏(明)《洪武南藏》等。

  四川省图书馆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形成覆盖全川五级服务网络,组建了5万人的专兼职人员队伍,建成网点5万余个。

  建设以国家资源为基础、地方特色资源为亮点、外购资源为补充的四川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体系。实现服务的“五个进入”(进农村、进军营、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源源不断传输给基层群众,多层次、多渠道地缓解基层群众阅读和获取信息难。

  四川省图书馆已全面实现自动化管理和服务。2005年以后,又在国内率先启动数字化平台服务,提供网上查阅。

  目前,可提供利用的数字资源有《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国家标准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龙源电子期刊》、《全国报刊索引》、《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库克音乐数据库》等近20个数据库和数十万种电子图书,总量达75TB左右。还开通“中国政府公开信息整合服务平台——四川省分站”平台。馆藏资源门户系统实现了馆、内外读者资源查阅的无缝跨库联接、智能检索,读者可远程用“网上读书卡”或“读者借书证”享受到四川省图书馆的数字信息服务。作为“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四川分馆”局域网及电子阅览室,可通过虚拟网访问国家图书馆的海量资源。

  四川省图书馆在“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中还致力于全省公共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建设。目前已与15家地市级公共图书馆进行了VPN的连接,使读者在这些图书馆能正常访问国家图书馆提供的数字资源及省图书馆的数字资源。(黄里)

(来源:四川日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