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面有一个“语法”错误:“信得过”应该是一个“过去时”,分明是告诉人们,已经信得过了;而自愿申报“信得过”,实际上是向社会承诺,承诺自己会做到让游客信得过的水平,这显然是一个“未来时”的语句。景区自愿申报、承诺“信得过”,让广大游客相信自己无欺诈、一票制、3年不涨价,按理说也挺好,游客们可以放心到这些景区游玩。只是,话好像不该这样说,还没开始做呢,还不知道能不能让游客信得过呢,如果景区大门上就挂出了“信得过景区”的牌子,估计会误导很多游客。再者,作为政府部门的国家旅游局,出现这种“语法病句”,语言逻辑明显不讲究的错误,实在不应该。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争创信得过景区”,谁申报、承诺让游客信得过,然后通过什么方式评价,自愿申报和承诺的景区是否信得过,才合乎逻辑。就像“信得过景区”这条消息发布后,各大媒体的评论所说的,怎么评选、谁来评选,旅游监管部门应该讲个清楚明白。最重要问题的还是,自愿申报“信得过”的景区中,到头来有“信不过”的情况,比如该欺诈还是欺诈,表面上取消“一票制”,但变通的手段让你一分钱都不省,变相涨价更是没商量……然后是,上面一通报,景区就“整改”,和监管部门玩“改完再犯”的拿手游戏;再出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这些年来,国家旅游局、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的政令和通知等等,可谓不计其数;各地景区的响应、承诺和“整改”等等,也早不胜数。然而时至今日,即便“无欺诈”这种最底线的东西却仍要“自愿申报”,说明的是承诺的廉价与监管的无力。而不管是“信得过景区”名单公布后,还是纠正为“自愿申报”后,网络舆论的不屑,反衬的是公众在“信任”问题上的疲劳。
“信得过景区”名单“事件”,语法有问题也好,语言逻辑不够严谨也罢,并不是太大的问题;公众的嘘声,反映的是旅游业信任危机的严重。而所谓“旅游业信任危机”,绝不只是说旅游服务业,还有行政监管。(马涤明)
(来源:羊城晚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