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鲶鱼”搅动市场

2015年05月27日07:56  
 
原标题:引入“鲶鱼”搅动市场

  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一边在拼命加热,另一边却怎么也烧不起来。当然,这里说的并不是野炊时面临的囧境,而是新能源产品闯市场过程中遭遇的“怪圈”:政策热、市场冷,尤以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表现得最为明显。那么,怎样做才能挣脱“怪圈”?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弄清新能源应用目前的真实状态。

  “风车”旋转、光伏板竖立……貌似产能过剩而且严重过剩的情况,其实只是表面现象,过剩也只是相对过剩。一方面,出于对新能源前景的预期,各类资金盲目进入、企业仓促上马,造成产业横向扩张有余、纵向技术水平不足的状况。企业总量虽多,能拿出手的却很有限。另一方面,应用和消费被严重忽视,相关配套设施发展落后,新能源产品在国内没有市场,引发产能过剩。换句话说,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激发是导致矛盾的主要原因。

  应用发展新能源是我国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抢占国际市场竞争制高点的重要举措,也是缓解能源供需矛盾的重要切入点。新能源产品是未来消费市场的重头戏。因此,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对症下药,将新能源产品的潜在需求转化成真实的购买力。

  首先,继续加快产业化进程,鼓励优势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没有一个产业可以单靠补贴维持发展,目前我国新能源应用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一系列政策培育市场热情,更需要几条具备一定技术水准和战略眼光的“鲶鱼”将池水搅活,推动行业的整体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加快整体解决方案的研发特别是合同能源管理服务产业的培育,帮助企业降低资金投入和技术风险,充分调动其参与新能源产品生产的积极性,也让消费者想消费、能消费、愿消费新能源产品。

  其次,需要强化补贴政策的延续性,避免地区差异过大。出台补贴政策的初衷是降低成本,借此形成稳定的购买队伍。如果相关政策琐碎不成体系,难免让消费者产生疑虑,会影响购买预期。另外,我国新能源市场本来就不大,若各地再在不同的时间发布力度不同的补贴政策,难免让消费者产生攀比心理,产生不良情绪,最终很可能放弃购买行为,降低市场预期。长此以往,还会导致产业碎片化,影响整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

  第三,在目前有限的资源下,通过建立新的商业模式找到市场突破点。新能源产品是一种新的消费文化,必须制造新的体验,让消费者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增加与相关产品的接触,从“尝鲜”开始,在认知上有所突破,最终形成新能源产品的消费习惯。当然,这既需要相关各方利用互联网等加大宣传力度,让消费者充分了解新能源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更需要政府公务员、企业家等群体在新能源产品的推广应用上起到示范作用。因为,我国的消费文化是自上而下的文化,要想普及到一般消费者,需要一个有引领能力的群体至关重要。

  说到底,我们应该用积极的态度、成长性的眼光来看待培育新能源产品的消费市场,更应该有足够的耐心去陪伴这个市场一起长大。当成熟的技术、充足的资本和有效的需求对接在一起的时候,我国的新能源产业才是真正走在了世界前列。(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牛 瑾)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