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未来5年将帮助环渤海地区增产100亿斤粮食

2015年05月26日15:53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中科院未来5年将帮助环渤海地区增产100亿斤粮食

  新华网石家庄5月26日电(记者 高博)据中国科学院南皮站站长刘小京博士介绍,将通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示范区建设,大幅度提升环渤海中低产田粮食增产能力,力争实现到2017年增粮60亿斤、到2020年增粮100亿斤的目标。

  刘小京说,如今粮食高产地区已很难实现大幅增产,但环渤海平原地区的河北、山东、辽宁、天津等地有4千万亩中低产田、1千万亩盐碱荒地,如能解决这些地方的淡水资源匮乏、土壤贫瘠等问题,巨大的粮食增产潜力将得以发挥。

  近30年来,中科院在河南建立农业试验站,帮助河南省南皮县改造中低产田,大幅度提升了盐碱地粮食产量。

  “我做梦都不敢想,这盐碱地里的小麦产量还能到1000斤,以前每亩地能产500斤就不错,老百姓之前都为来年吃什么粮食发愁。”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白坊子村村民白树臣说。

  白树臣的家乡南皮县地处渤海之滨,自古以来土壤贫瘠,淡水资源匮乏,粮食产量较低,一直流传着“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这样一首歌谣。

  白坊子村村支书白普青告诉记者,小麦单产增加主要得益于中科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的成立和“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示范区的支撑,村民改种中科院冬小麦品种“小偃60”“小偃81”,加之微咸水灌溉等新技术的运用,使曾经的盐碱地变成高产田。

  中科院南皮站是1986年在承担国家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治理攻关任务基础上建立的,2013年4月南皮站开始承担“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该项目是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李振声院士在环渤海中低产田粮食增产研究基础上提出,由中科院、科技部联合河北、山东、辽宁和天津实施。

  南皮站建站近30年来,科研人员通过对缺水和土地盐碱两大难题进行长期攻关,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开展了土、肥、水、种等多方面科研,研发了微咸水混灌技术、冬季咸水结冰灌溉改良技术、土壤肥力快速提升等一系列技术,都为“渤海粮仓”项目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南皮县中低产田粮食单产已由1985年的平均每亩300斤,提高到了平均每亩800斤。”刘小京表示,耐盐小麦和玉米品种的选育也是粮食增产的关键原因,比如“小偃81”在中轻度盐碱地种植,平均亩产约900多斤,最高1000多斤,实现了翻番;南皮站选育的HN866玉米组合,2013年亩产达1125斤,比传统品种增产15.7%。

  “渤海粮仓”工程实施以来已辐射带动河北、山东、辽宁、天津500余万亩田地粮食增产。

(来源:新华网)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