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祖勇
这是重庆北碚区进修学院举办的一次科学课例观摩活动。教学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摆的研究”。
在教学中我观察到这样的片断:
上课班级有16名学生,分为4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用两张课桌拼在一起成为了实验桌。在学生小组汇报阶段,教师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摆的快慢与摆的重量、摆绳长度是否有关系后,抽取了两个小组的学生代表汇报。第一小组学生代表汇报时只是根据实验记录单汇报了得出的数据,而对研究的核心问题——摆的快慢与摆的重量、摆绳的长短有什么关系却忽略了。第二小组代表在汇报时,记录的数据出现了误差,数据显示摆的快慢与摆的重量有关系。两个小组汇报时,教师微笑着站在学生旁边,一言未发,其余组的学生也没有质疑。第二小组的同学还未汇报完,下课铃响起来了,教师匆忙得出了结论,便宣布下课。
整堂课在发现和提出问题、作出假想、设计实验、学生实验等环节,教师的引导组织都挺到位的,学生的兴趣也非常高。但在思考和结论、表达和交流阶段,教师却出现了失位现象,没有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导致学生背离了主要问题,没有建立起新的核心概念,没有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识。
课下,笔者和其他的科学老师在交流时也发现:探究虽然成为了科学课教学的主要方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要上好一节探究活动课却是非常困难的。大多数教师感觉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不够用,每节课的内容一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探究活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三个阶段少说也需要15分钟,如果把握不好的话,20分钟也不能拟定出计划来,实验操作、记录信息可合在一起,至少需要15至20分钟,剩下的5至10分钟就是学生整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时间了。而上面那位老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时,每个小组做完两个实验用去了25分钟,因为每一小项都要重复做3次,每次观察时间1分钟,两个实验理论用时18分钟,加上每次间隔准备、记录的时间,25分钟的时间说明学生合作能力、动手能力都是比较强的。最后课堂时间所剩无几,教师也只有匆匆得出结论,这样在学生科学概念形成的关键时刻,教师却失去了应有的主导作用,没有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新的科学概念。
那么,如何在科学学习中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呢?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如某些侧重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和预测的训练,某些课侧重在制定计划和搜集信息的训练,不必拘泥于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完成一项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而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所以在议课时,我给任课教师提出了两条建议:
一是分组实施不同实验计划:两个小组探究摆的快慢与摆的重量的关系,两个小组探究摆的的快慢与摆绳长短的关系。这样理论上每组学生探究的时间就比较充分,观察更充分,记录的数据也更准确,交流的时间也充分了。二是将教学内容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安排学生制定探究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等;第二课时则安排分组实验,可做一个实验,时间充足的小组可做两个实验。这样学生就能经历整个探究过程。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或课下开展“摆的快慢”与摆的其他因素的关系的探究。
(作者单位: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中心校)
(来源:中国教育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