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之前的科举不可能出现“连中三元”的情况

2015年05月25日16:45  来源:天津日报
 
原标题:明朝之前的科举不可能出现“连中三元”的情况

  科举是田园经济的铁屋上一个缥缈的天窗。天窗的存在,装饰了铁屋也点缀了所有读书人的梦境,但要想破“窗”而出却又是件十分艰难的事情。

  科举始于隋朝,经唐宋的发展,到明朝已趋于成熟。从形式到内容,明朝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层层选拔、层层筛选,每场都是淘汰赛,只有最优异者才能出线。我们所说的“连中三元”不可能发生在唐宋,只能出现在明清。

  经过统治者的完善,明朝时期,由国家举行的正式科考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且在正式科考以前,还有资格考试。考生先要取得“入学”的资格,即成为生员才能参加后面的考试。具备资格之后,就可以按部就班地参加科举了。

  乡试是正式科考的第一关。按规定每三年一科。遇皇帝心情舒畅或有重大喜庆之事也会下诏加开,此为“恩科”。乡试于八月在京城及各省省城的贡院内举行,故称“秋闱”。各省乡试取录的名额不一,按各地文风、人口而定。乡试考中的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解元”。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举人可于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师的会试和殿试。会试也称“春闱”。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贡士称“会元”。具备贡士资格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亦由皇帝钦定前十名的次序。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策。录取名单称为“甲榜”,又称“金榜”,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二甲和三甲的第一名称“传胪”。

  因为明朝之前的科举没有这么严格的程序,也没有所谓的乡试、会试和殿试,所以在明朝之前不可能出现“连中三元”的情况。郭灿金

(来源:天津日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