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5月20日电(记者孙志平 何伟 汪军)位于广西大瑶山西麓的来宾市象州县总人口36万,聚居壮、汉、瑶、苗等18个民族,自古盛产稻米被誉为“桂中粮仓”。近年伴随土地确权等改革工作的展开,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明显提速,绿色农业发展如火如荼。
在象州县百丈乡采访中,不少农民津津乐道于一种“高大上”的有机米,在市场上每公斤能卖60元。
记者在百丈乡上甫村、下甫村看到了郁郁葱葱、成片种植的有机水稻。土地确权后,百丈乡大量水田流转给有机水稻种植公司,种上了无农药残留、无重金属污染的有机水稻。
百丈乡博厚村村民周桂斌流转了2亩多水田,除了每亩每年收取720元租金外,还给基地管理70亩有机水稻。“管理水稻一年能挣7万元管理费。”周桂斌说。亩产达到规定产量的,农民还可以获得分红提成。
象州宏华有机米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德征告诉记者,农民只管有机稻种植、田间管理,公司负责市场销售、打品牌,目前公司的有机米主要销往广东、上海等大城市,价格还有增长空间。
百丈乡党委书记黄顺成说:“百丈乡已经流转的8000亩土地中,6000亩用于种有机水稻,争取两年内实现2万亩全覆盖。”
在绿丰园农产品种植流通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示范区,记者看到,这里基本采用植物生长灯、“水肥一体化”等现代农业技术,温室内工作人员正忙着给哈密瓜授粉,温室外搬运工将新摘的西红柿和黄瓜装满车后拉进冷库,计划销往粤港澳地区。
记者走出生产示范区,眼前别有一番景象:稻田旁小河潺潺,蛙鸣阵阵,青绿的稻谷和村寨旁的远山相互辉映,俨然一幅田园山水画。
在合作社上班的“固定工人”有60多人,最多时有80多名村民来做零工。在合作社生产示范区,覃桂平正在给哈密瓜授粉。她告诉记者:“在合作社上班一个月能挣2000元,与前两年在广东打工收入差不多,还能顾得上家。”
“绿丰园”品牌产品逐渐打出名气,在广州、深圳、香港等地占有一定市场份额。
象州县委常委、副县长梁朝表示,随着新一轮农村改革的推进,象州县土地流转面积11.7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11%。发展绿色、现代农业是未来方向,以后种地的主角,是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现代企业,最终受益的将是广大壮乡农民,让他们的钱袋子鼓起来、生活更加红火。
(来源:新华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