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呼唤设计与匠心归位

2015年05月20日06:09  
 
原标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呼唤设计与匠心归位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看来,破解中国制造“大而不强”之困,除了要扭住缺“核”少“芯”这一牛鼻子,还要在提升工业设计水平、培育工匠精神上下功夫。

  记者:您提出重视工业设计,是基于怎样的思考?

  李伯虎:工业设计指以工学、美学、经济学为基础对工业产品进行设计。综观国际市场的热门产品,都是设计新颖、使用方便、品牌独特的优质产品,无一不闪烁着工业设计的火花。

  事实上,工业设计很早就已成为发达国家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欧美发达国家,工业设计的资金投入一般可占到总产值的5%到15%,高的甚至可占到年产值的30%,而中国企业在工业设计方面的投入却不到1%。

  记者:目前中国制造业在工业设计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当如何解决?

  李伯虎:过去20年,中国工业设计已有了很大进展,但还远远不够。比如,真正适合消费者需要的具有独创性设计的中国制造产品还很少见,商店里销售的产品多与国外进口产品外观接近或相似,而模具质量则相对较差;某些品牌汽车甚至因为抄袭国外品牌设计而被起诉。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企业重技术轻设计。科技以人为本,工业设计则是沟通技术与人的桥梁,缺少工业设计的产品,即便技术过硬,有时也难免不被市场了解和认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家相关管理部门虽然提出了要完成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的转变,但对工业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依然不够。我们应当努力提高专业设计人才综合素质,加强工业设计的创新力度,大力强化整个设计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积极完善管理制度建设。

  记者:在您看来,中国制造除了缺少工业设计积淀,“工匠精神”的缺失也应引起重视?

  李伯虎: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其缺失是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可以看到,近年来中国制造业“跑步前进”,但企业和工人对“工匠精神”认识有缺失,急功近利,缺乏对细节的追求和把控,相对追求数量、速度和效率,产品不够扎实,不够耐用。一个较为典型的现象,许多企业只是解决了有无生产能力的问题,产品功能、质量、可靠性、工艺水平等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实际上,很多在日本销售的商品,甚至是被中国游客大为追捧的马桶盖,其实是在中国生产的。只是它们由于遵循了日本的标准和技术要求,质量过硬,所以才让消费者不辞辛劳地从日本带回国。这也说明中国制造的能力并不欠缺,只要具有“工匠精神”,善于从细微处发现消费者需求,勤于钻研,完全可以开发和生产出更受欢迎、更合消费者胃口的产品。

  记者:中国的“工匠精神”该如何培育?

  李伯虎:“工匠精神”不仅是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更是一种价值观,价值观决定了企业怎么经营。当务之急,需要企业加强员工匠人精神的培训,鼓励员工对刻苦钻研精神的孜孜以求;还需促进“工匠精神”的传播与交流,进一步提高对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视,让制造行业甚至全社会意识到“工匠精神”的可贵。需要注意的是,“工匠精神”的追求不仅局限于生产环节,事实上工匠包括制造全产业链的人员。(经济日报记者 沈慧)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