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纪念高中毕业50周年,30位年逾七旬的老同学们从天南海北赶回,重逢在了母校的课堂里,年近八旬的班主任老师再给同学们讲一课。
为了纪念高中毕业50周年,30位年逾七旬的老同学们从天南海北赶回,重逢在了母校的课堂里,年近八旬的班主任老师再给同学们讲一课。
1965年7月,沈阳市第一中学65届高三甲班,55名学生毕业了。毕业合影,青春年少。
半个世纪过去,从青春少年到满头白发。人生,在光阴的扉页上泛黄;生命在流失的岁月中老去。再深深地给老师鞠一躬。
原标题:毕业50年后 再听老师讲课(图)
还是当年的高中母校。凭着记忆,他们在教室里,又坐在了自己当年的座位上。
身边的人还是当年的同桌。但半个世纪过去,从青春少年到满头白发。
为了纪念高中毕业50周年,30位年逾七旬的老同学们从天南海北赶回,重逢在了母校的课堂里。他们的愿望,是能听如今已年近八旬的班主任老师再给他们讲一次课。
30多位老同学时隔半世纪重聚
17日,沈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一班教室的讲台上站着一位身形瘦削、白发苍苍的老人。79岁的杨绍箕老师身前的讲桌上,摊着一本他特意为这一天准备的教案。
“同学们,上课!”杨绍箕对教室里他的学生们说。眼前的32名学生,如今都已经是年逾七旬的老人。老人们缓缓地从课桌后站了起来。时隔50年,再一次向他们的班主任老师鞠躬,齐声道“老师好!”
杨绍箕走上讲台,用粉笔在黑板上写板书,是李白的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老师写板书的背影,还跟当年一模一样。”台下的老人们感慨。“那咱们还像当年一样,先一起来朗诵一遍吧!”有老同学提议说,得到大家响应。“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声音依然整齐,只是不再稚嫩。
这一刻,时光仿佛倒流,回到了半个世纪前的岁月。
1965年7月,沈阳市第一中学65届高三甲班,55名学生毕业了。为了纪念毕业50周年,昨日,如今已满头白发的学生们从天南海北归来。
69岁的吴宝祥老人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之一。吴宝祥说,全班55名同学中,有8位已经故去。最终,除了七八位实在失去了联系,剩下三四十人都被找到了。
“老同学,还能认得出我吗?”
“老同学,你还能认得出我吗?”时隔半个世纪的重逢,老人们哽咽着,嘴唇发抖,红着眼眶,激动得根本说不出话来,只剩下彼此热烈地拥抱。
冯振居老人拿出一张50年前的毕业纪念合影,吴宝祥很快在模糊的黑白老照片中认出了自己。
沈阳市第一中学现任副校长包涛引领着老人们,参观如今的一中校园。老人们回忆着往事。这些老人们上高中时,他们的班主任杨绍箕也只比他们年长八九岁。杨绍箕被分配到65届甲班当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是他毕业之后第一次站在讲台上。
建微信群成“不散的聚会”
聚会上,同学们各自述说着这些年来的近况。说起已经去世的同学们,很多人都哭了。有的老人公开道谢,还有的甚至公开道歉。“50年了,什么事儿都不该搁在心里。”一位老人说。
袁广州老人为了这次聚会特意写了一首诗。“当年英俊潇洒的帅男,还是风姿飒爽的靓女,如今都已变成缺了牙齿的‘老东西’……你好哇!我的老同学,我的老玩伴,我的老闺蜜!这些年是怎样过来的,经历了那些风雨?……人生,在光阴的扉页上泛黄;生命在流失的岁月中老去。”
这次聚会之前,老人们已经用手机建了一个微信群,“现在科技多先进啊,以后我们都会一直在网上联络,这次重逢之后,我们就不会再分开了。这就将是我们不散的聚会。”
高中生大学生交换体验校园生活 上演“变形记”
那些年 给你讲课的奇葩老师们
68岁楼管大爷进课堂学历史 老师邀其上台讲课(图)
(来源:东北新闻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