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大王”赵明修

2015年05月19日03:41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山药大王”赵明修

  “长1.2米,直径11公分,重17斤9两!”河南省沈丘县小辛营村,若不是70岁的赵明修拿着尺子,提着杆秤当场报数字,谁也不会相信,他精心培育的“淮山药3号”,会有亩产三万斤的收获。

  豫东沈丘县一带土壤适合山药生长,但由于种植技术性强,产量低,大家一直不敢轻易尝试。20世纪80年代初,喜爱农技的赵明修“迷”上了育山药。从培育品种注册“明修”商标,到发明开沟机推广种植面积,再到成立合作社聚合群众闯市场,整整34年,赵明修闯出了一片山药天地。

  “那时候,老百姓能吃饱,还不富裕,光从地里‘刨食’不中,要能从地里‘淘金’。”赵明修说。当时才30多岁的他,在市场上看到山药的经济价值,在家人和街坊邻居怀疑的目光里,自个儿在地里试种。

  “我把山药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老赵实话实说。为了解决山药产量低、抵抗力差的问题,他先后培育“淮山药1号”“淮山药2号”“淮山药3号”,创研的脚步从来没有停过,跑遍郑州和江苏、山东等地,请教专家,交流技术,不懈摸索。培育新品种并不容易,要反复比较,为了观察哪个品种生长得好,产量高,抵御风险强,老赵常年吃住在地里,仔细观察山药生长的每一个细节,找规律、查差距、做总结,不断引种改良,诱变训化,新的山药良种——“淮山药3号”终于诞生。这个品种口感好、产量高、抗病虫害,老百姓非常喜爱,但是新的问题又出来了——

  山药种植需要沟深、间距小,当时买不到开沟机,一大群人就用铁锨翻土,10来天也弄不了一亩地,能“累死个人”,乡亲们也开始打退堂鼓。

  “扩大山药面积,形成规模种植,没有机器化耕作还真不行。”赵明修想自己“捣鼓”开沟机,很多人不信他能“发明”机器。

  赵明修不顾家人的劝阻,卖了两亩地的玉米当路费,去山东济宁、江苏沛县,折腾10来趟,借鉴种植其他作物开沟机的技术,回来就在手扶拖拉机上改装起来。整整40多天,不管白天黑夜,反复试验,一次次地拆卸,一次次地改进,失败了多少次,他自己也说不清。

  不服输的老赵成功了。“种一亩山药翻土,用开沟机两个小时就完事了。”赵明修说,劳动量减轻了,种山药的农户一下子就多了。

  如今,山药不仅在沈丘县种得好,还带动周边12个县市,一直种到了郑州黄河滩区,更多群众通过种淮山药发家致富,赵明修也得了个绰号“山药大王”。

  “周口黄淮大市场是大户,明年要帮俺们销10万吨山药,价钱也有保证。”赵明修一边挂断手机,一边描述着他的新打算。他说,要是建一批冷库,能反季节销售,或者进行山药深加工,种植户就能多卖钱。(本报记者刘先琴 本报通讯员 迟 驰 杨玉成)

(来源:光明日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