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城里住不惯儿辈也年事渐高 长寿村望宝川的养老压力

2015年05月18日19:33  来源:北京晚报
 
原标题:老人城里住不惯儿辈也年事渐高 长寿村望宝川的养老压力

  96岁的于晴朗(化名),坐在屋内朝院子里望过去,五儿媳徐白娣(化名)正在忙碌着——洗衣、扫院、收拾菜地。于晴朗叫徐白娣“小徐”,但其实“小徐”也已经50岁了,很快就要到退休的年龄。

  这样的家庭组合在北京市昌平区延寿镇望宝川村很常见。这里是北京市知名的长寿村,村中80岁以上的老人有40多位。像徐白娣这样“小老人”照顾“老老人”的案例比比皆是。对这个距离昌平城区还有20公里的小山村来说,养老是一个满是幸福又略有压力的纠结话题。

  长寿村几乎看不见年轻人

  从昌平城区继续往北,朝十三陵方向行进,过了长陵镇政府,原本灰蒙蒙的天开始透亮起来。再走大约10公里的崎岖山路就到了望宝川村。村头醒目的“长寿村”字样提醒来往路人,这个900多口人的小村庄,80岁以上老人有40多位,90岁以上老人6位,最长寿的有109岁。

  望宝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以前。因为曾是皇陵禁地,相传吸引来很多寻宝、挖宝之人,“望宝川”之名也由此得来。现在的望宝川还保留着传统北方农村的形制和格局。村内楼房很少,多以平房和院落为主。一条小路贯穿全村,村中央还留存着早已无人使用的石磨。

  白天在村里探访,极难看见年轻人,40多岁、花白头发的中年人已经算是最面嫩的。留守在村里的几乎都是老人,他们的儿女除了担起养老重任的,多数也去了昌平或者北京。第三代和第四代更是愿意靠近城中心,工作、上学,除了逢年过节,不再回家。

  初夏时节,烈日当头,高大茂盛的核桃和栗子树下,村里的老人正在拉着家常,他们中最年轻的也接近60岁,最年长的已经80岁。80岁的黄翠华(化名)老人,依偎在核桃树下的石凳子边,看到有生人到访,很热情地打着招呼:“过来玩儿了啊?这有啥好玩的,呵呵。”黄老太说,村里最近几年上过几回电视,都说是长寿村,来游玩的人也多了,“去年来了几辆车,拉来好几十个学生,学画画的,住了一个礼拜”。

  问起她长寿的奥秘,黄老太直摇头,表示几十年如一日,生活朴素平淡,没有任何值得分享的秘笈。在过往的报道中,曾有人提到村内高品质的矿泉水、空气和森林覆盖。相对于北京城内,望宝川天然麦饭石过滤的矿泉水、95%的森林植被覆盖、丰富的果树和药材资源,确实罕见。但黄老太觉得,长寿跟这些自然条件都没有直接关联,“你要说这些条件,别的山村也有,咱这儿生活水平兴许还比不上。但我们村,最好的一点就是不攀比,心态好。也没啥可攀比的,大家生活条件都差不多,都是普通老百姓。不像城里,操心房子、车子、涨工资。我们这儿山里头,菜贩子上来送菜了,就买点儿。没上来,就自己地里刨点儿,能过就行。”

  村子里前些年退耕还林,原先的庄稼地都种上了果树,家门口有小块空地能种点蔬菜。村民们的经济收入,除了出门打工,就靠山林里收成不多的核桃和栗子。村里只有一个小卖部,农家乐也只有一家,商业气息极少。山路崎岖,老人们出行不便,商贩们从山下运来些蔬菜水果、服装鞋帽,在村中央支个摊就是集市。

  整个村子就在一种缓慢悠闲、与世隔绝的节奏中浸润着。黄老太说:“城里人来了,总想找点好玩的,带点矿泉水走,一拨来了,一拨又走了,不知道他们急什么。到家里喝口热水多好,非得喝那凉的。”

  临近正午,到了午饭时间,52岁的大儿子特意从长陵赶回来,给黄翠华做饭。大儿子至今依然住在村里,黄翠华的养老也由家中条件最优越的大儿子负责。黄老太正闲聊着,徐白娣匆匆从树下走过,简单打了个招呼就往家里赶。徐白娣无暇闲聊,得赶紧回家,家里96岁的婆婆于晴朗还等着她。

  9个儿女最后仅一家能养老

  96岁的于晴朗住在村南头。老太太腿脚有些不灵便,耳朵也稍有些背,但是口齿伶俐,意识清晰,甚至喜欢每天都小酌几杯。五儿媳徐白娣已经50岁,在长陵镇从事服务行业,趁着中午休息的短暂时间,她在单位迅速吃完午饭,就赶回村里给老人涮洗衣物,简单打扫卫生。于晴朗这时候正在吃午饭,饭是徐白娣早晨出门前准备的。

  于晴朗共养育了9个孩子,现在只有五儿子一家三口还跟她生活在一起,留在望宝川。于老太最年长的儿子已经超过70岁,自己也需要人照顾,早已无力承担养老重任。比老五年长的几个哥哥、姐姐年龄都在60岁左右,远在昌平或者北京城里,精力不济。而老五的几个弟妹,也都搬离了望宝川。老五和媳妇徐白娣,都在长陵镇工作,留在望宝川往返也方便。

  于老太已经基本丧失了自理能力,徐白娣需要付出很大精力。老家在河北的她,自己的老母亲也超过了80岁。

  “我们家那边要好一点,四个哥哥身体都硬朗,他们轮番照顾,我和妹妹基本不用管,回去能给老人买点东西就行。”徐白娣说,她也和丈夫合计过把于晴朗送到长陵镇上的养老院。养老院一个月1000多元床位费,用老太太600元的养老金,每个兄妹再出100多块钱就足够了。但老太太自出生就一直住在望宝川,不愿离开,只好作置。

  老六曾把于老太短暂接到昌平城内居住过。为了表达对老六的支持,老五家让于老太带着每月600元的养老金,贴补老六。但只一个月,老六就把老太太送回了望宝川。“住楼房,老太太住不惯。另外,老六的房子也是贷款买的,让他长期照顾老太太,负担也挺重。”

  徐白娣闹心的不仅是付出精力,她自己的收入也不稳定,单位里有几个女同事刚过50岁就被辞退,她也岌岌可危,“说一过50岁,就不给交保险了,就让你走,唉,私人企业,没办法”。

  徐白娣和丈夫的月收入加在一起大约5000元,“扣掉保险什么的,还有不到4000块钱”,儿子刚刚参加工作不久,一个月能挣不到3000元。林子里收点核桃和栗子,收成好的时候一年能卖3000块钱。“栗子和核桃都是低产果树,栗子捡不了多少。核桃能收100斤就不错了,再送送人,卖不出几个钱。”望宝川村前些年也普及了新农保,超过60周岁的不用缴费,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按照年龄,60多岁的老人每月能领300多元,到了90岁以上,就能领600元。加上于晴朗一个月600块钱的养老金,就是全家全部的收入来源。

  这些钱够用吗?徐白娣说,日子过得很紧,房顶漏了,只是修补一下,没敢翻新。“老人能这么长寿,也是我们晚辈的福分,不能当成负担。缺钱吗,当然缺。老人一个月拿药的钱,就是好几百。但是能过得下去吗?也能过,无非就是紧巴一点。”

  为婆婆让儿子晚结婚

  每月伙食费、医药费、交通费等日常开销,一家四口需要小3000块钱。徐白娣夫妻俩的工资加于晴朗的养老金也就4000元出头。“儿子的工资,他自己攒着。我们一个月剩不下多少,但也得给他攒着。”

  攒钱,是因为儿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随时需要大笔资金。“儿子结婚,不能再跟我们在这破平房住了吧。而且,要是有了小孩。我这又要照顾孙子又得照顾婆婆,一旦有了孙子得花钱、婆婆也需要钱,实在承受不住。我就跟儿子说,让他先别着急结婚,晚婚晚育。”

  幸运的是,儿子很懂事,也继承了望宝川“心态好、不攀比”的淳朴作风,对徐白娣提的晚结婚这件事很理解,买房之类的物质要求更是从不跟家里开口。“儿子说,‘妈,奶奶还在,咱就住这儿吧,挺好’。”

  现在,家里照顾于晴朗的主要任务由徐白娣承担,而她的丈夫和儿子时不时就帮她搭把手。早晨出门前,谁有富余时间谁就给于晴朗准备好午饭。

  记者跟村里其他“小老人”聊天时,他们多多少少都会面临徐白娣一样的压力。好在,这个民风淳朴的山村,好似世外桃源,大城市的现实和浮躁对这儿影响还比较小。而且,村里家家户户的生活条件差距不大,所以生活态度多数平和淡定。

  对儿女们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层状况,长寿老人们也多数都表示理解。80岁的黄翠华老太太就特别理解大儿子的处境:“我那孙子还在上大学,儿媳妇身体不太好,上学、瞧病都需要钱。所以我都不跟儿子要钱,他能天天照顾我,已经很不容易了。我自己有积蓄,还有养老金,吃点儿、喝点儿足够了,不能给孩子再增加压力。”(记者 孙毅)

(来源:北京晚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