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传通是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学校举办的2015届毕业生供洽会上,五家企业向他抛出橄榄枝。孙传通说:“还没毕业,全班36个同学就有34个签约。”学校就业办副主任顾明亮告诉记者,今年学校航海类毕业生不到1000人,已有200家企业带来近3000个岗位来招聘,供求比接近1:3。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海事人才需求量增加。记者调查发现,即使待遇较高,海事人才流失现象仍日益严重,高级船员短缺已成为江苏乃至全国海事发展的“拦路虎”。
收入可观 但人才流失严重
江苏位于长三角地区,沿江临海,各主要港口发展势头强劲,每年集装箱总吞吐量不断突破。但记者了解到,江苏仅有国际海员4万多人,且呈现出素质偏低、人才流失等问题。专家预计,到2016年江苏海事人才缺口将达近10万人。
“每年有八个月都在海上,有时过年也不能回家,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常会遇到海上风暴。”南京远洋物流公司海员王超说,收入虽可观,但身边已有不少同事转行。
记者了解到,航运员全年总收入包括基本工资、补贴、变动收入及福利等。其中,基本工资在总薪酬中所占比例高达60%~70%,航运员资历不同,基本工资也不同。例如,初级航运员月薪6000元左右,而高级海运航线经理年薪则可以达到10万元左右。再以船长和大副为例,其年度总薪酬可达25万元和15万元。尽管薪酬高,但从一个普通水手做到船长,最短需要13年,这让不少毕业生望而却步。
目前,中国海船船员注册总数近58万人,为世界之最。但由于工作相对艰苦,发展周期漫长,海事员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除了海员、船长等,航道工程师、海事法律专家等海事人才也十分缺乏。
高素质海事人才培养须跟上
根据《2015年交通专门人才需求预测及交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调研预测,2011年至2015年,年均需要补充高级船员10044人。按照85%毕业生上船率计算,年均需培养11816人。而我国共有航海类院校80所,每年培养的航运毕业生不足2.1万,其中相当一部分处于流失状态,即使做了海事员,水平也处于初级阶段。由此可见,教育滞后也是海事人才紧缺的重要原因。
去年10月,江苏海事学院航海技术专业和轮机工程技术专业75名学生在老师带领下,登上“育锋号”远洋运输船,赴韩国进行为期一周的远洋航行实习。今年3月,64名学生完成第二次远洋实习。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培养远洋和内河船员的学校,学校在培养高素质的海事人才的探索中,摸索出“四条船”实践教学体系,就是通过四条真实的大船营造全真职业场景,让学生通过顶岗工作实现岗位适任训练,完成从学徒到员工的职业转变。
“这符合职业教育‘感知—认知—掌握—应用’的技术技能培养规律,极大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马长世说,实现海洋强国梦,高素质的海事人才是关键,高校只有融合从业实践的特点与需求,探索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海事人才。
校企联动 填补“缺口”
在江苏省海事局一位姓邱的主任看来,要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海事人才培养体系,鼓励港区、企业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同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培训以及实习基地,培养多层次海事人才。
对此,江苏海事学院成立“政行企校”四方合作发展理事会,集聚来自政府、行业、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的160名成员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订教材,同时为理事单位提供员工培训、项目开发、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服务。
目前,江苏海事学院与企业合作共建“海事科教产业园”,入园企业近40家,孵化企业35家,每年有100名学生前来实训和创业。学校还与江苏远洋运输有限公司、金陵船厂合作建成了“江苏远洋学院”“金陵船舶学院”,从招生环节就着手考虑学生就业问题,订单式培养紧缺人才。
截至2014年6月,全国共有47万余名持证船员,而江苏海事学院成立以来,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13多万人,遍布远洋运输、内河航运、船舶制造等领域。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红明说:“在职业教育从求量向求质转变的今天,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强化产教融合,是培养高素质海事人才的务实之举,也是高职院校谋求发展的动力所在。”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赵雨晨)
(来源:光明日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