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尼泊尔地震影响,西藏吉隆县吉隆镇江村所在山体出现裂缝,5月14日,西藏公安边防总队日喀则边防支队桑青边境检查站官兵、驻地政府部门及公安干警安全将江村61人全部撤离到吉隆镇统一安置点。 经济日报记者 代 玲 通讯员 郑永波摄影报道
5月15日,当第一缕晨曦洒在拉孜县曲夏镇曲夏村,广播里传出悠扬的旋律,拉孜县受灾群众安置点又迎来了忙碌的一天。
被子叠好码齐,地上扫了又扫。一大早,来自樟木镇雪布岗居委会的扎西德吉就把帐篷里外打扫了一遍。今天下午,包括扎西德吉在内的725名受灾群众陆续从拉孜县安置点转移至桑珠孜区安置点。她说,在拉孜安置点生活的半个月里,她们一家得到了太多人的帮助,她想把一个整洁的帐篷留给工作人员。
从4月30日凌晨接收第一家5口受灾群众,到5月15日,拉孜县安置点已共计接收3000人次的受灾群众。在这里,饮食、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受灾群众得到了全方位的生活保障。
“我们接到上级命令后,迅速动员全县党政军警民近万余人次,全力投入安置点建设,经过72小时的轮班作业,终于完成了900多顶帐篷的搭建和大量生活物资的调配工作,确保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生命安全。”拉孜县委书记张劲松说。
现在,灾区群众就要转移了,在日喀则不仅有他们亲友的重逢,还有他们震后生活的新起点。
“我想在安置点附近开一个餐厅或者茶馆,不仅能为大家提供樟木风味的家乡菜,还能提供就业岗位。”对于到了新安置点后的打算,48岁的普尔巴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
普尔巴或许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已经列入日喀则市委、市政府的议事日程。
日喀则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来尼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日喀则市已经统筹林业、住建、运管等部门初步联系了500多个就业岗位,可供受灾群众选择。同时根据樟木群众善于做生意的特点,市委、市政府将在珠峰会展中心搭建300个商铺,提供给受灾群众经营,相关税收减免和优惠政策也正在制定当中。
由于初步预计樟木镇恢复重建工作需要持续2年左右,日喀则市计划将正在修建的770套公租房和周转房腾出来,8月初即可安排受灾群众入住,确保大家安全过冬。
“我们一定要让受灾群众放心居住、安心生活、安定就业!”陈来尼玛说。(经济日报记者 代 玲)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