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的“保送生”暗含“猫腻”交易

2015年05月14日16:07  来源:荆楚网
 
原标题:变味的“保送生”暗含“猫腻”交易

  免试入读重点大学的“保送生”,在多少人眼中有着莫大的光环,但在一些学生、老师和家长的心中,也不乏百感交集的叹息。一些特殊群体将“保送生”渠道异化成为子女升学“捷径”的状况依然让人忧心忡忡。(5月13日 新华网)

  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其目的在于,弥补统考对选拨和增减人才,完善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但是旨在为优秀学生提供免试入读重点大学的“保送生”制度,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频频曝出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案例,借“保送生”的招牌进行“猫腻”交易、权钱交易屡禁不止。

  南方一所高校梳理总结10年“保送生”情况时发现,绝大多数“保送生”为厅局级领导干部的子女。南方两所高校对近年“保送生”跟踪调查发现,这些学生在学科特长、创新能力、组织才能、社团活动等方面并未显示过人之处,有的在学习成绩上反而不如高考生。他们为何能稳握“保送生”的名额?堂而皇之地通过一些系列的考核、测试、公示等保送程序。

  不可否认,“保送生”制度存在漏洞,留下自我裁量甚至暗箱操作空间,加上相关信息透明度低,以及高校面试存在“走过场”等原因,一些特殊群体将“保送生”渠道异化成为子女升学“捷径”。这样的保送令人忧心忡忡,不有利于增减和选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不利于教育的公平和公正,不仅会引起公众质疑,还会对制度造成伤害。

  从2014年开始,教育部要求收紧“保送生”推荐名额,除对退役运动员和公安英烈子女的照顾性政策外,“保送生”已压缩为获得国家级奥赛一等奖并被遴选为国际奥赛国家队集训、省级优秀学生、经教育部批准的16所外国语中学推荐的外语类“保送生”。因此,全国保送生人数锐减,竞赛类保送生从2013年的7000多人,减少到2014年的260人左右。数量的锐减,大大地压缩诱发不廉洁行为的“灰色空间”,清除滋生腐败的土壤,确保保送生源的质量。

  笔者认为,为了保证生源质量和教育的公平,堵住保送生异化的漏洞。一是高考保送生也要参加文化测试,把好基础关;二是加大保送资格和录取信息的集中公示,把好公示关;三是接受严格地资格审查和推荐过程的监督,把好审查关;四是对违规作假取得保送资格的行为不但要记入考生的高考诚信电子档案,还要依规依纪进行严肃处理,把好处罚关。

  总之,只有让变味的“保送”回归正传,让“优秀生”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保送生”,做到应保尽保,才不会寒了学生的心,才不会让违规者玷污象牙塔。(凌月)

(来源:荆楚网)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