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13日电(记者 王晓磊)一些本来常用的生活和工作用语,忽然却被一些人打上行政级别,甚至成为领导干部的“专用词”,记者采访时就了解到这样的事。
在南方某省采访时,记者获悉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同行,提出想到一个区县去搞调研,了解基层情况和百姓生活。
当地一名干部听说后,很不以为然,大加嘲讽: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记者,怎么能使用“调研”二字?并振振有词地称:在我们这儿,只有主要官员下基层才能叫“调研”,别的级别的领导下乡都只能叫“了解情况”。言下之意是,该年轻记者有“僭越”之嫌。
事情虽小,但其中折射出的无孔不入的官本位心态,让笔者感到惊讶:从什么时候起,连一个“调研”都不准人使了?
所谓“调研”,不过就是调查和研究,无甚神秘和高不可攀之处。无论工人、农民、学生、记者,人人都可以搞调查研究。这种权利不但不能剥夺,还应该提倡和鼓励——不搞调查研究,怎么能了解真实情况呢?
“调研”真是约定俗成的“领导专用词”吗?翻开近期的新闻报道,各行各业的人们搞调研的比比皆是。一则报道称,南开大学一个学生课题组调研显示:90后“考证”心态更趋理性;另一则报道称,在江西吉安永丰县,广大农民忙着进城调研市场,了解农副产品行情。我想问,这些学生和农民热心搞调研,行不行?他们也都“僭越”了吗?
凡事都要打上行政级别的色彩,连一些老百姓常用词语都不放过,是一种陈腐的官场文化,是长期为公众所厌见的陋习。其所要“垄断”的不是一两个词,而是以之作为身份标识和权力象征,拼命要区别于公众、对立于公众。
一些人浸淫其中久了,不以为怪,反而以熟稔这种陋习为荣,对此津津乐道,还拿来教训年青一代,这是典型的嗜痂成癖,也说明了不良文化会有惯性,清理需要时间。
中央三令五申反对官僚主义。由于积习已久,官僚主义不仅体现在工作大事上,还体现在许多思维习惯和日常细节之中。纠正官僚主义,一些官员干部要从说话开始,请把“调研”还给我们老百姓。
(来源:新华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