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闻喜“中华宰相村”:传统家风传承千年

2015年05月12日09:43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山西闻喜“中华宰相村”:传统家风传承千年

  新华网太原5月12日电(记者王菲菲)在山西闻喜县,有一个被称为“中华宰相村”的裴柏村。祖居于此的裴氏家族源于周秦,盛于隋唐,延续至今2000余年,名人辈出。

  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1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25人,刺史211人。

  裴氏家族为何能够人才辈出?在家族第78代后人裴建民看来,这与裴家严明的家训和崇文重教的家风密不可分。

  为了激励后代上进,裴氏家规中有苛刻的规定:“子孙考不中秀才者,不准进入宗祠大门,谨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知义”;“凡贪官污吏,死后均不得葬入祖坟”;“从政者行惠民之法,习文者出不朽之作,研习者留济民之术”。

  目前,裴柏村共有1000多口人,其中冯杨两姓加起来500余口,裴姓500余口,冯杨两姓历史上都是裴家的姻亲,还有更多的裴氏后裔分散在世界各地。

  “裴柏村村民和裴氏后裔以不读书为耻,和当前唯金钱论形成鲜明对比。”裴建民说。在裴柏村里,最好的建筑就是学校,那是几年前投资120万元建造的,其中裴柏村村民自愿捐助了近14万元。

  在裴柏村,还有一个挂旗的习俗。谁家生了孩子,大门上都要挂上写着诸如“自强不息”“耕读传家”“崇文尚武”等词语的门匾,书写的毛笔和砚台还要钉上去,表示铭记祖训。

  “裴氏家族没有为子孙后代留下深宅大院和万贯家财,而留下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和修身自重的道德规范。”裴建民说。先人治家智慧结晶穿越千年,至今仍在滋养着这个家族。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家庭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家庭教育和家风缺失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在当下中国大力提倡家风家教的同时,一些专家提出应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像裴氏这样的家族还有很多。山西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刘毓庆说,家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的家族一般都有自己的家规家训,尤其是宋朝之后,家训很多,有的是成文的,有的是不成文的。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常嗣新认为,传统文化中的家训涵盖家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日常习惯、行为举止到理想信念都有所涉及。如《朱子家训》开篇就对一些生活细节进行了规定:“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在刘毓庆看来,除了日常行为举止外,家风更重要的作用是对一个家族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进行熏染,家风主要建立在道德核心的基础上。而在古代家风中,最基本的道德核心就是“仁义礼智信”。

  “家风通过几代人传承实践,不断强化,体现的是一种价值观念。”刘毓庆说,优秀传统文化是家风之根,在现代社会中重塑家风应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教育。

(来源:新华网)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