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老人正在修补鞋子。
原标题:苏州老夫妻修鞋10多年没涨过价
每天早上7点,苏州姑苏区胥江街道红旗新村的门口便会出现一个不起眼的修鞋摊,三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摊主是一对头发花白的夫妻,女的名叫平国兰,今年69岁,男的名叫张光华,肢体残疾,今年71岁。这对夫妻来自如皋,技艺精湛、服务热忱,更是十几年没涨过价。
老夫妻摆了30年的修鞋摊
1983年,张光华夫妻俩来到苏州打工,因为张光华肢体残疾,所以四处求职却四处碰壁。1984年走投无路的张光华开始跟着师傅学习修鞋,没想到修鞋摊一摆就是三十年。
“公阿爹”张光华的修鞋手法十分娴熟,不少人专程来找他修鞋。张光华将要修的鞋翻了个底朝上,然后用笔在轮胎皮上画了个样子,接着就拿起一把大剪刀,一边咔嚓咔嚓剪,一边解释:“给鞋‘打掌’剪出皮样,然后放在砂轮机上打磨,等到这块结结实实的‘掌子’打磨好,就将它牢牢地粘在鞋子的后跟上。”
鞋子的主人谢阿姨拿着修好的鞋,笑着表示:“我是这里的常客,家里有什么鞋子坏了就拿来这里修,他手艺很好的,皮鞋、运动鞋都会修,收费低是最难能可贵的。”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张光华修鞋用的是老技法,现在苏州街头巷尾已经很少见,而且张光华修鞋价格非常便宜,十几年都没涨过,基本只收了个几元钱成本费。三十年来,就算是中午吃饭夫妻俩都是轮流来。“总得有一个人在摊位上,也是为了方便居民。”张光华说道。
不求回报,义务照顾邻居5年
除了具有修鞋的技艺之外,“公阿爹”、“公阿婆”被大家称赞的还有他们的那副热心肠。2010年的一天,家住红旗新村87岁胡欣宝老人外出回家,走到虎啸桥,因腿脚不灵活,再加上年老体弱,一下瘫倒在地,怎么也站不起来,正巧“公阿婆”平国兰从此路过,她立刻冲回家拿来丈夫的残疾车将胡欣宝老人推回家,从此两家就结下了缘。
后来胡欣宝的女儿要找个人照顾父亲,平国兰就成了最佳人选,之后平阿婆就住进了胡欣宝老人的家中,照顾他的日常起居,但是当胡欣宝的女儿要给平阿婆钱时,平阿婆却摆摆手分文不收。平阿婆笑着说:“这都是缘分,花钱也买不到的。”
帮胡欣宝洗衣服,烧菜更是家常便饭,甚至连大小便失禁时穿的衣服,平阿婆都毫不忌讳地用热水一遍遍地清洗。去年,胡欣宝住到了敬老院,平阿婆也还坚持每周去敬老院看望一次,带上些老人家喜欢吃的零食。平国兰告诉记者:“我能做这些,也多亏了我的丈夫,老张很支持我,我们的想法都是一样的,多做点好事,总会有好报的。”就是这副热心肠,让夫妻俩收获了更多的邻里情。
不涨价只因和邻里有感情
老两口修补收费很低,多年来义务照顾乡邻,夫妻俩在苏州仍旧租房过日子,日子过得很清贫。他们每天的饭菜都很简单,一锅饭再加上一到两个菜就这么凑合一顿。平日里夫妻俩总是很节俭,只有到了双休日,在苏州读大学的孙子来家里,他们才会“奢侈”一点,给孙子做上几道好吃的荤菜,老两口也跟着开回荤。
张老告诉记者,其实也有好心人劝他们提高点修鞋费用。但是张光华夫妇却觉得这么多年摆摊和周围的邻居都有感情了,赚的钱够吃就行。
其实老两口在如皋也有房子完全可以回老家颐养天年,子女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觉得父母起早贪黑的太辛苦,女儿每次来看他们都会偷偷地在枕头底下放点钱。子女们也劝父母早点回老家享福。平阿婆却说:“这里的邻居好,社区对我们也关心,下午到了放学时间,不少孩子走过红旗新村门口见到我们就喊‘公阿爹’、‘公阿婆’好,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夫妇两人心里总是暖暖的。虽然还是租房过日子,但心里很满足,早把苏州当成自己的家了。”(通讯员 唐俭 范韫珏 记者 姚一鹤 文/摄)
(来源:扬子晚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