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办节与评奖

2015年05月11日07:45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也说办节与评奖

  文化部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决定全面清理整顿文艺评奖,削减6成以上节庆活动中的文艺评奖项目,可谓是人心所向。此举不但纠正了评奖带来的很多歪风,减少了艺术浪费现象,更有利于正常的艺术生产和创作。

  文艺评奖近年来屡遭质疑,且不说电影评奖的叫好不叫座及“双黄蛋”“多黄蛋”现象,文学评奖存在的“暗箱操作”“砸钱买奖”的怪状,以及评奖者与中奖者不分彼此,主席、官员频繁“中奖”等乱象,单就舞台表演领域而言,节庆评奖即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剧院团创作剧目只为获奖,从选材到立意,只考虑怎样博得领导喜爱,而不顾及观众感受,于是一味追求宏大主题,搞大制作,形式大于内容,无法走市场,更无法下乡巡演,一旦获奖便刀枪入库,造成极大艺术浪费。二是出钱请名家,编剧、导演,乃至主演,全部外请,于是在很多艺术节、戏剧节上,不少名家有三四部作品参演,整个艺术节几乎被几位名家承包了,强强联手变成了能者多劳,无法展现剧团的真实水平和艺术特色,有的剧目即使可以再演也因要外借演员而无法常演,使之成为一次性展演作品。三是打乱了正常的艺术生产和人才培养,很多剧院团为了获奖,频频外请名家和主演,不肯下功夫培养本团主创人员,而是想方设法去别的院团挖角,这种艺术的短视行为,不仅损伤了本团人员的积极性,也破坏了演艺市场的正常秩序。四是愈演愈烈的东道主要拿大奖甚至要拿更多大奖的现象。以中国京剧艺术节为例,首届在天津举办,东道主天津并没有拿到金奖,但是自第二届以后,东道主拿金奖便成了惯例,以至于有的戏不叫好亦不叫座,更无名角出演,有的戏甚至被批评为不像京戏,也堂而皇之地拿金奖,而这些戏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直到去年第七届京剧节不评奖,这一乱象才停止。虽然节庆演出时东道主在组织筹备、场馆建设乃至人员安排上出了不少力,为节庆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艺术生产自有其规律,不能以给大奖来奖励,更不能无节制地多给大奖。曾有东道主在国家级艺术节上竟然拿了四个大奖,令人咋舌,引来哗然。这样的风气,的确到了该刹住的时候了。

  削减文艺评奖后,也应转变工作方式。很多评奖尽管无益于市场,也无益于社会,但对获奖者来说,提升、晋级、评职称、分房等都与奖项存在有关,而作为主管部门和领导,获奖也是其政绩。因此,不想评奖背上“人情债”,就需转变文艺工作考核评价方式,不以奖项论英雄,让文艺作品面向大众、面向市场,促进艺术的良性循环。

  削减文艺评奖,也贵在坚持。早在2005年3月,中宣部曾颁布《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其中明确要求规范评奖程序,重新审批各类奖项,全国性文艺奖项必须“瘦身”。此后,全国性文艺评奖确实从44个精简到了18个。但10年过去,评奖之风逐步反弹,评奖过程与结果中出现的乱象更是层出不穷,几乎所有的奖项都遭到社会舆论不同程度的质疑。但愿此次削减评奖后不会再反弹。

  “金奖银奖不如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好的艺术作品,即使没有获奖,观众们“用脚投票”也会让其叫好又叫座。而办节,则更应还戏于民,让更多民众享受国家级艺术成果,而不是让评奖和争奖成为最终目的。

(来源:光明日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