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写作文化散文逐渐成为思想文化界的风尚,并且在文坛和广大读者中产生了很大反响。于是,理论评论界展开了一场关于文化散文的讨论。讨论虽然热烈,却很难达成统一的看法,作家和评论家对文化散文的内涵各抒己见,但也有一个共识,这就是:文化散文关键要有深邃思想和文化意识。我感觉,踏实的怀疑精神与文化意识,已经渗透到了李骏虎《受伤的文明》整部作品的主导思想中,渗透到了每一篇文章的字里行间。
作者对历史、现实、人物与事件的理解和把握,都是建立在一种踏实的怀疑基础之上的。比如在作为全书头篇的《受伤的文明》中,他写道:“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征服不是通过战争,而是通过文明;真正的失败也不是战争的失败,而是文明的衰败。……除了摄影棚里的布景,印度已经失去了它曾经拥有的辉煌,一切的一切,都浓缩进了歌颂历史的歌舞剧和现代印度人的乐观、自信,以及他们可敬的美好理想里面。”文章的最后,他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的观点,化成结论:“真正的危机并不是来自于政治方面,也不是来自于经济方面,所有这些危机不过是反映着一个更大的危机:文明的危机。”作者敢于用怀疑的精神看待人和事,用怀疑精神看待印度文明失落这一历史现象,写出痛感,并涉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思考,这不能不说是清醒之举。
正是有怀疑精神做主导,作者采用的叙事方式也打破了常规散文模式。把叙事用作思想的载体,思想观念才是主体。这种叙事态度,充分彰显了他文化散文的写作风格,实质上也是他文学观念的体现。叙事态度的选择,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个作家艺术素养的展示。如果没有厚实的知识积累,没有独特的判断能力,要想选择有个性的叙事方式,那是不可能的。
读李骏虎《受伤的文明》,还有一个萦绕在我脑海中的感受。作家是知识分子的组成部分,作家的思想其实最能代表整个知识分子的思想。近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稳居世界前列,总量成为世界第二。但是,知识分子的思想影响力却没有跟经济地位匹配,包括作家在内的许多知识分子,还是处在人云亦云层面,在世界知识界能够起主导的中国人凤毛麟角,尤其是以怀疑的精神影响社会的人,更是少见。
有人说,李骏虎有写小说的天赋,从他的作品中自然能够读出这一点;不过,这部文化散文集《受伤的文明》,证明他还是一个有思想的散文家。他从司空见惯的普通生活中,发现人生的内涵,悟出生活的本质。《受伤的文明》中的许多闪烁着智慧的论述,简洁质朴却蕴意丰富。
(作者为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来源:光明日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