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青少年道路交通伤害状况不容乐观 专家呼吁加强保护措施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李晓萍、实习记者郝芳辰):5月4日至10日是第三届联合国全球道路安全周。7日,中国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等部门在北京联合举办了“道路安全 儿童安全”活动。根据当天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有将近4000名18岁以下青少年儿童死于道路交通事故,有1.79万人受伤,分别占交通事故伤亡总数的6.82%和8.40%。对此,专家和学者们呼吁加强对儿童道路安全的保护措施。
记者在北京街头进行了随机采访,了解家长和小学生在出行中是否注意安全、怎样加强保护。
“骑自行车的话,后面的座椅会拿围巾像安全带一样绑住,过马路的时候要注意点。开车的时候大人在后面抱着她。”
“宝宝椅,就儿童的安全座椅。还有就是大人抱着坐在后面,不要坐在前面副驾驶。”
“过马路,左看右看之类的。然后就是有车先让他走。”
“中国式过马路,然后看红绿灯。”
接受采访的这些小学生都知道中国式过马路不好,但他们有时候也没办法不闯红灯。绿灯时间短、汽车不主动为行人尤其是儿童让行都是问题。坐在车上的儿童也不能保障安全,坐副驾驶、不使用安全带和安全座椅的情况也很常见。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中国区首席代表崔民彦女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当我们进入汽车时代,面临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当一个孩子从人行道蹿出来的时候,他是没有被看见的。所以他的行为应该是走到车的外沿,被更多的驾驶员看到,同时能够看清整个道路。这就是我们要教的一个新的情况,新的道路上应该怎么做。你就是要告诉孩子你应该怎样做,来看清整条道路,来让司机看清他。”
根据当天发布的一份《中国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状况研究报告》显示,从2004年到2013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中,虽然20岁以下青少年的伤亡数量稳步下降,但是情况仍不容乐观。暑假、儿童休息日和上下学时间是事故高发时段,伤亡儿童最主要的交通出行方式是步行和乘机动车,无证驾驶、未按规定让行是导致儿童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中国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晓东:“我们这次和疾控中心一起搞的研究报告得出的结论,目前咱们中国儿童的道路安全状况是非常严峻的,我们也希望全社会共同关注和重视儿童的道路安全状况,公众的意识,每个家庭都有孩子,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安全成长,这方面意识应该是每个公民在逐步加强的,我们特别希望司机能在过每一个路口特别是学校时,要礼让行人特别是儿童。”
中国疾控中心慢性病中心副主任王临虹说,这份研究报告作了一个很好的探索,未来希望有更多研究报告唤起公众的认知:“我们有一个长期的监测工作,我们非常希望和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一起利用双方的数据,共同综合分析,能够更加全面、详实的提出在我们儿童道路安全方面的发生、事故的情况和伤害的类型、死亡的原因方面有更多深层分析,能够为防控措施提供更多依据。今后更好、更长远的联合研究将在儿童安全方面发挥作用,让公众更好认识儿童伤害。”
此外,这份研究报告中的一项调查结果值得老司机们提高警惕,私家车、驾龄到6到10年的机动车肇事人所占的比例最大,在转弯或倒车时发生事故较多。最后,不妨让我们也来听听北京小学生们发出的呼唤:“叔叔阿姨们,请听我们说,我们是多么需要你们的帮助,用你们的呼唤引导行动,用你们的行动带给我们道路的安全。”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