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6日电(记者任沁沁 周畅)5月6日,是中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0周年。
1995年的这一天,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向世界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中国人将重点依靠科技和教育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科教兴国”遂成为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个口号。
1979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举世瞩目。但其增长点主要依靠资源、资金和廉价劳动力推动的外延式、粗放式的经济。若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这是当时中国决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大背景。
如今,世界正处在一轮科技革命的前夜,各国都抢赶“新科技革命”的高速列车。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否赶上这趟列车,意义更是非同寻常。事实上,转型期的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使命让“科教兴国”战略再次走向舞台中央。
尤其是中共新一届领导集体上任以来,对科学教育、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表明,中国正在努力抓住此轮科技变革可能带来的巨大机遇。去年6月举行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讲话指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
习近平强调,中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
从科教兴国战略提出至今,20年间,中国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专利申请量2011年首次超过美国,一大批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有力支撑着经济发展。“九五”计划、2010年远景目标及人才强国战略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不断丰富着“科教兴国”的时代内涵。
科技创新还带动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日前发布报告称,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今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1-2月全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实现25.3%的增长,与传统工业利润的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
一代代中央领导集体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阐释着对科技和创新的更深体认,致力于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这也被认为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源头,“两弹一星”奠定了中国尖端科技基础和大国地位。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后来,邓小平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863计划”“火炬计划”……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科技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密不可分。从科教兴国到人才强国,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年来,中共顺应时代要求,将科技创新内化为执政理念的一部分,中国在创新方面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
习近平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时下,“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400亿元的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一系列以科技创新引领的“大招”正在中国酝酿实施,它们将带给转型中的中国巨大的活力和经济增长潜力。
“什么是学?就是学术,是科技和教育。”正如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所指出的,对于转型升级阶段的中国,科技和教育是真正的命根子。虽然已过20载,科教兴国必然将作为中国的一个长期战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来源:新华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