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视频:最高法发布《立案登记制改革意见》 来源:央视新闻
中新社北京5月5日电 (记者 欧阳开宇)5月4日,是新《行政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实施后首个工作日,也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实施第一天,记者5日从最高人民法院了解到,5月4日当天行政一审案件立案数量,是去年同比3倍左右,与今年四月份同比也翻了近一番。
据透露,5月4日当天全国各级法院行政一审共登记立案2000多件。而2014年全国法院工作日日均行政一审立案600件左右,2015年4月份全国法院工作日日均行政一审立案1132件左右。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负责人介绍说,行政案件立案难一直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之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行政诉讼法在行政案件立案方面作了许多新的规定,如进一步扩大了受案范围,将受理案件门槛降低,并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立案登记制度,还明确规定了人民法院既不立案又不作出裁定,行政相对人可以向上一级法院起诉的“越级起诉”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还进一步明确规定,对当事人依法提起的诉讼,人民法院应当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一律接收起诉状。能够判断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当场登记立案;当场不能判断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接收起诉状后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七日内仍不能作出判断的,应当先予立案。
上述司法解释还规定,起诉状内容或者材料欠缺的,人民法院应当一次性全面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内容、补充的材料及期限。在指定期限内补正并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当事人拒绝补正或者经补正仍不符合起诉条件的,裁定不予立案,并载明不予立案的理由。当事人对不予立案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这位负责人说,这些规定都将有助于解决行政案件立案难问题,真正落实“有案必立、有诉必理”。
为了配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登记立案若干问题的规定》,各地法院也提前积极出台了相应配套措施。如上海三中院针对登记立案的新要求专门设计了格式化文本,并根据一审行政案件的不同类型,制作了不同的样式清单。一些法院还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通过网上立案、自助式立案、微信号引导等辅助立案。这些措施和方法,都较好地体现了司法为民、利民和便民。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负责人指出,首个工作日的情况也表明,少数当事人对行政诉讼尚不熟悉,错误理解“民告官”,将上级法院和党委等也列为行政诉讼被告,各级人民法院也要进一步加强释明,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当事人依法行使诉权。对个别当事人滥用诉权等问题,也要依法予以规制。(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