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时节,喀喇沁旗大力开展农资打假行动,防止违禁高毒农药流入市场。(资料图)
李震宇孙伟
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的喀喇沁旗,地处内蒙古赤峰市西北部,全旗30.2万农业人口,仅有耕地75万亩,是农业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之一,却在一片滩涂和荆棘中探索出一条符合地区特色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之路,在今年内蒙古评选的3个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里位列其中。
“管得到”让监管回归服务
2011年,喀喇沁旗(以下简称喀旗)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调配了7名工作人员,全面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查指导工作。11个乡镇(街道)分别安排专职人员进行辖区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前全旗已有3个乡镇完成独立建站工作。该旗王爷府镇、乃林镇被列为全国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建设试点。以协议管理和工资补贴相结合的方式,配备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40名、村级防疫员170名,协助旗、乡两级监管部门开展工作。
“管得住”让执法有威力
根据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需要,喀旗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列入农牧业局执法队的业务范畴,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中心。并联合公安、工商等执法部门开展“红盾护农”、“农资打假”、“高毒农药专项整治”等系列活动,做到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案必查,查则必严,严则必果。
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关键环节,重点整治高毒限用农药违规使用、制售假劣农资等违法违规行为。合理布局农药经营网点,重点解决农药经营单位过多过乱问题,逐步实现农业投入品100%纳入平台管理。
“管得巧”让农产品生态化
在这一场从“吃得饱”向“吃得好”的转变过程中,喀旗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在监管机制化方面,目前全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初步形成了“源头防控、过程监控、结果把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监管机制,农资打假重大案件查处率达到100%。在农资管理信息化方面,通过农业投入品综合监管信息化建设项目,借助自治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农业投入品质量追溯信息系统忆已投入使用。在产品品牌化方面,质量安全认证是农产品在市场上的通行证,很多生产企业、农牧民专业协会都把获得质量安全认证的产品注册了商标。在农业现代化方面,极大地促进了农家肥、生物肥料、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畜禽粪便综合处理等现代科技的推广应用,农牧业现代化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
(来源:农民日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