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不是谁在武侯祠刻了字

2015年05月04日01:13  来源:京华时报
 
原标题:重要的不是谁在武侯祠刻了字

  某些“刻字咸猪手”留名不倦,看起来滥觞于传统文化,实际上是文明与法治的败笔。两面都不到位,路培国们的名字,随时都会出位。

  “路培国”走红了。隔一段时日,总有这样的游客一举成名。比如在故宫铜缸上刻字的“梁齐齐”,在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上刻字的丁锦昊……

  路培国“成名”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前出师表》石刻上,落款时间为2015年4月30日。尽管相关部门对石刻做了技术性修复,但这个名字如同石刻留下的斑驳一样,已经在人们记忆中留下了丑陋的阴影。根据成都当地文化名人李伯清的举报,三年前,路培国这个名字就曾被刻在杨升庵的《临江仙》上。一个常人的出游,非要弄出乾隆皇帝的架势,真是让人“醉了”。

  某些“刻字咸猪手”留名不倦,看起来滥觞于传统文化,实际上是文明与法治的败笔。这一点,从中国游客留名不止、社会舆论骂声不断的循环往复中可以得出结论,也可从前两天网上流传的所谓“旅游新规”遭讥讽窥见一斑。

  规范真假暂且不论,其中一些内容本是文明出游最基本的要求,但还是收获了一片吐槽,众网友纷纷在网上做出“挖鼻屎”的表情以示不屑,令人开了眼界。而事实上,如同几年前“某某某到此一游”不被人们所在意一样,一些人对于自身文明素养的“劣迹”,在认知程度上是缺乏严苛性与前瞻性的。这也是中国游客在国内外口碑中“都不咋的”的重要原因。

  这点,在法治设计上同样如此。在两年前出台的我国首部旅游法中,诸如劣迹斑斑、臭名昭著的“到此一游”现象,并没有在这部旅游法中有所体现,人们事后最多只能在应当遵守的“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中,大抵找到相应表述。

  一部《文物保护法》,并不可能斩断“到此一游”的“咸猪手”。中国游客在世界各地景点亮瞎世人的青名,必须由法治之手去斩断。否则,就会将一个法治的命题,无端地停留在文明道德和素质的一池浑水里搅和,最终是,“到此一游”的人名出位了,国人的颜面却扫了一地。

  在《前出师表》石刻上留名的“路培国”,当然应该受到法治的惩戒。但我们回过头来看,路培国是谁,如同梁齐齐是谁、丁锦昊是谁一样,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中国游客陋习积身的代表,是法治照不见的“到此一游”中的一个。这个具体的人,法治不能放过,但应该受到社会指责的,是这个生生不息的群体。

  路培国们是一面镜子,一面照着游客的素养,一面照着法治的影子。两面都不到位,路培国们的名字,随时都会出位。

  本报特约评论员刘雪松

(来源:京华时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