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郜晋亮
近日,记者跟随农业部“百乡万户”调研组来到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森多镇加尚村。虽已是四月,可在海拔3400多米的这里,却一点也没有春天的样子。寒风裹挟着雪粒,打在脸上还有些疼。加尚村的270多户1400多名藏族牧民就散居在这块土地上。
走访牧户,与农牧民座谈,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与他们共同探讨新常态下草牧业究竟该如何发展,草原生态该如何保护,这是调研组每到一个地方都必定要做的事情。一到仁庆塔的家里,他就领着调研组的成员参观自己的家庭牧场,并一一介绍情况,在并不流畅的语言交流间却透出了这位藏族汉子的聪敏与勤劳。
几年前,贵南县兽医站在仁庆塔家选择了120头牦牛进行育肥对比试验,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在此启发下,仁庆塔决定发展规模育肥养殖。舍饲畜棚、贮草棚、青贮池、饲草基地……就这样一点一点,一步一步,他和家里5个兄弟在2011年正式建成了属于自己的家庭牧场。仁庆塔说:“家庭牧场与传统放牧相比,不仅能增加收入,而且还能减轻草场的压力,把草原生态保护好。你们看,那就是我家的草场,现在是全村保护得最好的草场。”
调研组对仁庆塔的家庭牧场发展模式进行了总结。其实,整个家庭牧场中最核心的是牛羊、畜棚和饲草基地,而饲草基地又是支撑整个家庭牧场的基础,通过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方式,构成了一个“饲草-养殖-粪便-有机肥-饲草”小的生态循环。目前,仁庆塔通过承包和流转的方式,建起了500亩饲草基地,以种植燕麦为主,生产的饲草一部分供给自己的家庭牧场,一部分则出售给周边的牧户。在收入的构成上,主要有牛羊育肥出栏收益、牛绒收益、牛羊粪便出售给有机肥厂的收益、饲草收益等。仁庆塔粗略一算,2014年家庭牧场的纯收益是15万元。
为了鼓励牧民发展家庭牧场,贵南县专门制定了家庭牧场发展鼓励政策,对建成的家庭牧场进行星级评定,最高“五星级”,奖励可达15万元,主要用于扩大生产和购买生产资料。今年,仁庆塔的家庭牧场被评为“四星级”,拿到了政府奖励的5万元发展资金,他正琢磨着要买一台饲草粉碎机。
调研组认为,几年来,青海探索出现“梅陇模式”、“大户制”、“代牧制”等一系列草牧业发展新模式,破解了当地草原牧区长期以来“人草畜”间的突出矛盾。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培育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家庭农牧场应运而生。在青海牧区,家庭牧场的实践实现了农牧民增收和草原生态保护的双赢,而且也正在成为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来源:农民日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