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发现唐被废太子李承乾高级侍卫墓葬 揭示政变史实

2015年04月29日15:51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陕西发现唐被废太子李承乾高级侍卫墓葬 揭示政变史实

  新华网西安4月29日电(记者梁爱平、冯国)记者28日从陕西省文物局获悉,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日前在陕西西安市户县兆伦遗址附近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一座唐代砖室墓,墓主人为唐代被废太子李承乾的一名高级侍卫的墓葬,其墓志铭或反映李承乾政变后,曾追随他的官吏们命运受到了影响。

  据考古专家介绍,从去年11月起至今年4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当地文物部门对户县大王镇兆伦村西长约400米、宽约50米的范围进行了考古发掘。目前发掘工作已全部完成,共发掘墓葬55座,以小型唐墓为主,另有少量明、清时期墓葬。其中最重要的是位于发掘区北部的一座唐代砖室墓,墓室东、西、南三壁绘有人物题材壁画。而墓志的出土,为人们揭开了墓主人特殊的身份。

  专家们在墓葬内发现有墓志,分为志盖和志石两部分。志盖为方形,盝顶,上刻篆书,四行十二字,“大唐故洛州密县令冯君墓志”。志石为方形,上面刻的字体为楷书,共三十八行,满行三十八字。志文分为墓志和墓志铭两部分,记载了墓主祖上情况、个人生平及夫人姜氏生平。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专家陈爱东介绍,这座墓葬的墓主名为冯孝约。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做过太子李承乾的宫廷高级禁卫武官,专门负责太子的安全。贞观十八年(644年)出任光州司户(中下级官吏)、不久后调任简州司户,最后在公元659年死在了洛州密县令任上,终年47岁。然而直到663年,冯孝约才得以归葬于户县长乐乡祖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田亚岐研究员初步考证后认为,墓主人冯孝约最初为太子的高级侍卫,于贞观十八年,被贬为光州司户,而这次被贬黜的原因很可能与太子李承乾于贞观十七年预谋发动的宫廷政变有关。

  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时期,太子之位的争夺异常激烈。冯孝约的主子李承乾为唐太宗长子,8岁就被立为太子。后来唐太宗四子李泰处处模仿父亲年轻时的做法,深得李世民的欢心,这让李承乾非常焦虑太子之位不保,于是在贞观十七年密谋谋反,事情败落而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虽然李承乾被废,但李泰也没有如愿登上储君之位,同样遭到放逐。反倒是一直默默无闻的唐太宗第九子李治脱颖而出,并最终登上皇帝宝座。

  田亚岐说,墓主作为李承乾的侍卫,很可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牵连,而被贬为光州司户。墓志中记载“主辱于前,臣黜于后”可能即暗指这一事件。因此,墓志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这场宫廷之争对相关官吏命运的影响。

(来源:新华网)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