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留美双料博士后被遣返,称除了学习什么也不会”的新闻走红网络。文章虽未直言,却将矛头直指教育失败,许多人更是因此得出“读书无用论”“高分低能”“读成书呆子”等结论。且不说这篇文章漏洞百出,活脱脱一篇地摊文学,光是它的走红以及引发的种种“恶意”讨论,就值得我们反思。
这篇信源可疑、真假莫辨的文章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反应,是因为它暗合了人们猎奇的心理,和一部分人“低分高能”的优越感。“留美”“双料”“押解”“遣返”“流落街头”“精神分裂”,几乎每一个词汇都能构成小说关键词。一篇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描绘“被遣返的博士后”并暗指名校学生“低能儿”的文章,竟然得到包括某些官媒公众号在内如此多的转发,引导“读书无用”的错误舆论,用意在哪里?对一个病人的善意又在哪里?
个体的人生悲剧被解读成群体性的特征,并不鲜见。对信息的选择性呈现和片面截取,对单一事件的简单归因,是许多人易犯的毛病。过度解读的背后,往往是简单粗暴的逻辑。“留美女博士后被遣返”是一例。她的惨淡经历与“博士后”背景本无必然关系,而是不擅交道的个性和精神病况所致,甚至因她直言耿介所致的就业失败也不能算缺陷。
类似的事件反应还有很多。比如,前段“四川大学保卫处招人需博士学历”的一则消息,也引起舆论场的轩然声浪。有网民质疑,“招个保安也需要博士文凭”?事实上,保卫处招聘的是管理人员,而非“保安”,需要博士学历并不奇怪。比如,去年“某学生放弃北大读技校”的消息,也曾被说成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困境,其实只是个人的兴趣和选择。
过度解读,亦是粗暴解读,但这种简单粗暴的逻辑,却在许多人的身上定了形。他们看到一个事件,不会去主动寻找更多的信息,不会想要知道真实的原因,很多时候,一个新闻标题就能让他们得出结论。反正,结论多的是,在信息的海洋中,谁也不想费力费脑。看到“豪车相撞”就是“富二代”,看到“美女香车”就是“被包养”,看到“博士找不到工作”就说“读书无用”,而其中的个体性差异却被忽视和自动过滤掉了。
不可否认,“结论”所代表的社会症候的存在。既然出现这样的“结论”,至少说明部分的社会现象确实曾证明了它。但是,每一个事件都不一样,每一个人的经历都是那一片“不相同的叶子”,负面的想象有时只是一种情绪的任性宣泄,“仇富”“厌教”等情绪占领舆论场更值得警惕。
以简单粗暴的逻辑过度解读个案,不仅模糊了真问题,更阻碍了建设性意见的提出。事实是,一个单独的事件无法也不应归到那个庞大的“因”上,真正的“归因”,应该信息完整可信、更有说服力。(文/吴丽娜)
(来源:新华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