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追远 七成受访者赞同弘扬祭祖文化

2015年04月27日04:43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慎终追远 七成受访者赞同弘扬祭祖文化

漫画:飓风

  刚刚过去的清明节,丧葬和祭祖话题再次引起社会关注。我国传统的祭祖、丧葬观念,主要是为了表达对逝去先人的哀思,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丧葬从简观念也在逐渐普及。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益派咨询,对203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3.6%的受访者清明节曾去扫墓。69.9%的受访者赞同在全社会弘扬中华祭祖文化,让更多年轻人理解这种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

  河北农村小伙子刘志浩告诉记者,在他的家乡,人们十分重视丧葬和祭祀。家中老人自然死亡后,遗体要停放3天才能下葬。所有村民都要参加葬礼,送上帛金。逝者家人需要准备棺椁、寿衣、纸钱、冥器以及逝者珍爱的物品陪葬,还要置办流水席。葬礼过后,家属要带着礼物向参加者一一谢礼。头七和每年清明节、中元节、春节,亲人都要去祭奠逝者。如果是父母过世,儿女家里3年都不能贴春联。

  中国人为什么历来重视丧葬和祭祖?调查中,78.9%的受访者认为目的在于纪念逝者,55.2%的受访者表示这一传统体现着孝文化,48.7%的受访者感觉这样有利于增强家族凝聚力,47.8%的受访者表示可以表达对逝去先人的敬畏。

  “每年清明,我都会带上儿子开4小时的车回老家扫墓,希望这种传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河北石家庄市民王英说,“但和现在很多年轻人一样,我的孩子想法新潮,家庭观念也比我们这代人淡薄。他可能不会再像长辈一样,对祭祀有那么深的情结。”

  在刘志浩看来,传统的丧葬和祭祖文化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确实减弱了。“参加祖父母葬礼和祭扫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更不必说其他亲属。我身边很多朋友并不认可焚烧祭品的方式,有的人很反感哭葬。”在刘志浩看来,除了年轻人观念变化,远离家乡、扫墓不便也是导致传统丧葬文化影响力变弱的因素。

  调查显示,48.6%的受访者认为中国传统祭祖文化在当下影响力依然很大,42.7%的受访者认为影响力一般,5.9%的受访者感觉传统祭祖文化已没有多少影响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