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港拥抱世界 企业集群发展
泉州 干劲足步伐稳(共建“一带一路”)

![]() |
扫描二维码 |
本报福州4月26日电 (记者江宝章)福建泉州东湖路,一座外形宛如古代帆船的白色建筑,静静地泊在绿树蓝天下,如一艘远航归来的海船缓缓驶入港湾,两片硕大的风帆高耸云天。这就是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简称泉州海交馆。
国内发现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宋代海船,数百方宋元时期的伊斯兰教、古基督教、印度教石刻,各个年代的外销陶瓷器,以及数量繁多的反映海外民俗文化的器物,泉州海交馆,浓缩了1000多年间泉州海外交往的时光。
“大舶高樯多海宝”“涨海声中万国商”,作为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天下之货仓”,泉州刺桐港曾与世界近百个国家保持着海上贸易,外国商人从泉州带走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也带来了世界各地的奇珍异货和丰富多彩的文化。
往事越千年。“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让泉州再次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泉州在国家“一带一路”规划中被赋予“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城市定位,浸透了海洋文明的泉州,蓄积已久的激情瞬间迸发。
泉州市很快就拿出了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的思路、举措,并迅速行动起来。去年,泉州市编制完成了《泉州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总体方案》《泉州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提出了实施泉州港口复兴、双向投资贸易、发挥侨力携手共赢、阿拉伯新走廊拓展、绿色制造提升、金融创新、对接自贸区、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合作、人才培养引进和人员往来等“十大行动计划”。围绕“十大行动计划”,泉州市初步筛选了180个配套项目,包括设立世界海丝博物馆等,作为行动计划的支撑。
一系列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相关的活动在泉州紧锣密鼓地展开:座谈会、论坛、博览会等系列活动,展现了泉州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举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商务合作圆桌会”,开创中阿合作产业园,发表《泉州共识》,推动建立多边、双边以及区域、次区域经贸合作平台等等。一批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商人与政府官员为了发展经贸,为了延续友谊,为了复兴海上丝绸之路纷纷踏海而来。
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在政府鼓励下,泉州民营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的步伐更加坚实。
2014年,泉州市共组织256家企业参加了16场海上丝绸之路展会,泉州企业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投资或设立办事处32个。12家泉州知名企业组团赴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就收购或引进优秀的海外品牌,与当地企业进行深度对接。泉州九牧卫浴公司的产品远销东南亚、西亚等地区;远洋矿业在土耳其已经拥有了20座矿山。波兰的福建商品城,今年入驻的企业将达到100家。即将开业的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中国福建商品城,以及巴林龙城等项目,吸引了百家泉州知名企业参与。
泉州市市长郑新聪告诉记者,2014年,泉州市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总额达到157.6亿美元,约占全市贸易总量的51%,中东和东盟已分别成为泉州市第一和第二大贸易伙伴。泉州市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双向投资已超过53亿美元。其中,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累计来泉投资设立企业1426家,实际利用外资额52.96亿美元,成为仅次于香港的第二大外资来源地。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27日 01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