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庆国
在北京市科委的项目支持下,一种新型鲜果采后病害生物防治菌剂即将面世。该制剂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和北京燕化永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发。
众所周知,鲜果采后因病害极易引起果实大量变质腐烂,因腐烂造成的损失十分巨大。据报道,在发达国家鲜水果腐损率为10%~20%,在发展中国家为20%~30%,极端年份甚至高达50%以上,其主要原因是缺乏采后病害防控技术。目前,国内应用于果实采后病害防治的化学药剂主要为二氧化硫和噻苯咪唑;而二氧化硫的广泛使用却会带来环境污染,尤其是在长距离运输和长时间果实贮藏中,其杀菌效果会逐渐丧失,因此,根据北京市无公害绿色果品生产要求,亟待开发和应用新型鲜果采后病害杀菌剂。
生物杀菌剂相对于化学农药而言有着天然优势,可避免农药残留、环境污染、抗药性等问题,且低毒、环保、持效和与自然界生态兼容性较好。其中,酵母菌源生物杀菌剂有着独特的优势:与一些生防细菌相比较,酵母菌不产生抗生素,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小;与一些有丝真菌类生防菌相比,酵母不产生致敏孢子;酵母菌生长要求简单,易于大规模发酵生产;酵母菌为最简单的真核生物,其生物活性提高空间较大。因此,开发鲜果采后病害酵母源杀菌剂成为近年来国际果实病害防治和果品食品安全研究领域中一个新的方向和趋势。
目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所与企业合作研究,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梅奇酵母菌DPP2”、“黑粉酵母菌SF6、假丝酵母菌sp-Quan”等酵母源杀菌剂,并在此基础上对菌剂制备工艺等产业化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开发出新型植保产品,填补了国内果品采后病害生防菌剂产品空白。其开发的酵母菌杀菌剂可在果实采摘之前三周进行园间喷施,并于果实采后贮藏和运输之前对果实进行浸泡处理,实现了对果实病害进行防治、对果品腐烂进行防控,从而减少化学药剂的应用量,保障了食品安全。通过产研结合,促进了成果转化,增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来源:农民日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