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幸福”之名建牌坊根源是权力缺乏约束

2015年04月23日13:14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以“幸福”之名建牌坊根源是权力缺乏约束

  据央视《焦点访谈》日前报道,海南省临高县作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每年都要接受国家扶贫资金数千万元。然而,最近,该县花费1.3亿元财政资金建起87座牌坊。临高县领导介绍,将来还要建一个“幸福女神”,“目的是为了今天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看来,临高县发掘地方传统“文化底蕴”的热情还是蛮高的。不过,耗费巨额财政资金去建一个牌坊群,这样的“大手笔”未免有点跑偏。

  作为传统社会中彰显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的牌坊,在今天似乎并不能继续往昔的荣光。这一方面是因为世易时移,很多传统元素的现实价值以及象征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很难再带给当今人们以震撼与感动,更不要说纪念性了;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文化表达的载体也更加丰富、多元化,没有必要通过这些牌坊来展现,何况是花费了巨额的财政资金。

  从当下通行的做法看,往往也更倾向于保护好已有的历史旧物,而并不主张新建山寨版的什么牌坊。无视这些,以“文化”之名,耗费上亿元的公共财政资金,兴建不伦不类的牌坊,不仅不可能重建文化的辉煌,更是劳民伤财之举。

  临高县领导声称建这样的文化景观,是为了老百姓的“幸福”,不禁让公众嗤之以鼻。难道建一群山寨牌坊,塑一个女神雕像,就幸福了?在临高县这样一个农民年收入不足4000元的贫困县,一群牌坊就花掉了1.3亿元,官员所说的幸福又体现在哪里?此外,牌坊上有很多书协的书法家,甚至还有当地已经落马官员的题字,这里边究竟有没有利益交换、利益输送呢?建这些牌坊与其说是展示地方文化,不如说是用来彰显地方官员的政绩。其实,地方政府搞一些文化创意,本身无可厚非,但前提是这些创意能够推动地方的发展,并赢得民众的认同。否则,牌坊建得再大,也不可能有任何文化的附加值。

  据县里披露,这一项目先通过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然后经过县委常委会决定以后,提交了党代会和人大的全体会议审议通过。表面上看,项目的决策机制似乎比较完备,也符合程序。然而细察可以看出,这一决策程序仍不过是对领导意志的附和,至少也是裹胁民意。

  这些牌坊之所以能够突兀地出现,并以引领老百姓幸福的名义挤占他们的耕地,根源仍在于权力缺乏约束。只要官员对某一件事情感兴趣,则下边只能去论证其可行性、正确性,并不惜一切代价去落实,至于文化传统、具体花费、项目愿景等关键性的内容,反倒无足轻重。说到底,这样的牌坊不过是权力的牌坊而已,与民众的幸福无关。(胡印斌)

(来源:光明日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