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习近平主席署名文章透出中国外交非凡气象--时政--人民网
人民网首页
人民网

人民网>>高层动态

【深度解读】习近平主席署名文章透出中国外交非凡气象

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记者李洪兴

2015年04月22日16:08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字号

2015年,习近平主席出访首站选在巴基斯坦——中国人民的“铁哥们”。行程未启,声音先至。在对巴基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前夕,习近平主席在巴基斯坦《战斗报》和《每日新闻报》同时发表题为《中巴人民友谊万岁》署名文章,不仅传递了此行期待,更勾勒出中巴关系未来的美好图景。

自2014年始,出访前夕,习近平主席都会在到访国的权威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一方面彰显中国的和平外交理念,另一方面共绘合作共赢蓝图。此外,习近平主席也会接受媒体联合采访,让世界聆听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

据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接受联合采访或发表署名文章有18篇(次)之多,细细读来,字里行间显露中国外交非凡气象。那么,就让笔者带您听一听中国声音吧。

扶弱济贫道义先行

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中国都愿意做他们平等互惠的好朋友,守望相助、同甘共苦更是中国的一贯做法。在署名文章中,“朋友”“伙伴”十分常见,这背后,更有频繁交往的基石。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都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有着深厚的传统友谊,更有着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理想。

“我期待着通过这次访问,同巴基斯坦领导人一道谋划两国合作总体框架,推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和其他各领域务实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使中巴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向前发展。”

——2015年4月20日《习近平在巴基斯坦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中巴人民友谊万岁》

“中国连续多年保持蒙古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和第一大投资来源国地位。2013年,两国人员往来约130万人次,其中蒙古国公民来华超过100万人次。不断深化的战略互信,不断密切的利益融合,不断亲近的国民感情,是65年来中蒙两国人民共同努力积累的宝贵财富。”

——2014年8月22日《习近平在蒙古国媒体发表署名文章策马奔向中蒙关系更好的明天》

“中塔友谊起始于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中国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也开启了中塔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22年前,塔吉克斯坦共和国独立后,中国成为第一批同塔吉克斯坦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

——2014年9月11日《习近平在塔吉克斯坦媒体发表署名文章让中塔友好像雄鹰展翅》

“建交57年来,中斯关系始终健康稳定发展,成为大小国家友好相处、互利合作的典范。双边贸易额近10年来增长了10余倍,中国已成为斯里兰卡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两国人员往来去年超过11万人次,未来几年将会继续大幅增加。中国企业踊跃参与斯里兰卡一系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斯里兰卡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4年9月17日《习近平在斯里兰卡媒体发表署名文章做同舟共济的逐梦伙伴》

“我们要做相知相亲、常来常往的好朋友。历史上,许多华人来到岛国,同当地人民并肩劳作,和谐相处,播撒友谊和希望。新中国成立后,许多中国医生、教师、农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来到岛国,同岛国人民一道实施双方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带来了中国人民对岛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2014年11月22日《习近平在斐济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永远做太平洋岛国人民的真诚朋友》

于中国而言,每个国家都是平等的,正如习近平主席认为的“以心相交者,成其久远”,大家都是中国诚心交往的好伙伴。

共话发展同促交融

零和博弈时代早已远去,实现共同繁荣是题中之义。“发展”作为不变的主题,国际社会高度认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新的机遇。

如果细细解读“发展”,有四个层次:一是经济互助,二是合作共赢,三是多边共建,四是文明共生。显然,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中国会为他们量身打造合作模式。

在经济互助方面,对于面积小、人口少的太平洋岛国而言,发展首先意味着经济进步,如同署名文章所写,“协助岛国把自身资源优势、环境优势、人力资源优势更好转化为发展优势,走共同繁荣之路”。

在合作共赢领域,习近平主席在署名文章中不止一次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我是为推动合作而来”“我是为交流互鉴而来”。不管是美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还是俄罗斯、印度、南非等金砖国家,抑或是其他还在奋力直追的发展中国家,需要的是互补性、契合点,而非对立性、引爆点。

至于多边共建,中国渴望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的世界。习近平主席在题为《中欧友谊和合作:让生活越来越好》的署名文章中,讲过这样的故事:“有位比利时人,从2004年起,一直在中国西南边陲指导当地农民种植咖啡豆脱贫致富。有位中国人,1990年来到比利时,用高超的医术,让众多患者摆脱疾病的困扰。”而这种友谊合作的力量“让亚欧大陆上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人们携起手来,共同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是中国人民和欧洲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在中国理念中,单项议题也好,区域合作也罢,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人齐力共建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文明作为人类发展的高级形态,是需要“互鉴共生”的。中国握手荷兰,习近平主席说“我这次访欧是为共促文明进步而来”;中国携手法国,习近平说“50年来,两国人文交流从未间断,推动着中法两大灿烂文明的交流互鉴,拉近了两国民众心与心的距离”;中国拥抱德国,习近平说“中德合作是两大文明的交流对话”……作为文明古国,悠久的历史与古老的底蕴处处散发着和平发展的善意。

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正如一棵大树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一样,天下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不管发展阶段如何、发展水平如何,中国都愿与这个国家促膝长谈,共话发展。

追逐梦想谋划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不仅深入国人之心,也在世界各地引起回响和共鸣。时代的脉动,应和着各国的共赢发展之梦,同频共振。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外交为世界打造了一个新的自我展现的舞台。比如,斯里兰卡的“马欣达愿景”,韩国的“第二汉江奇迹”,印度的“杰出印度”等,这些都是习近平主席所认同的,且都和中国梦息息相关。

怎样与其他国家友好和谐地共同圆梦?作为在世界上越来越举足轻重的大国,中国不会只考虑自身利益而不顾友邻发展,只会更加积极地用实际行动来实现“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的承诺。因此,看全局、谋大势正是对上述问题最有力的回答,其中有两个关键词非常闪亮:一是“一带一路”,二是“命运共同体”。

“中国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双方(中国和蒙古国)可以共同研究如何合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愿同塔方(塔吉克斯坦)携手努力,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推动两国合作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跨越,更好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中方欢迎马方(马尔代夫)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中斯(斯里兰卡)双方要化心愿为动力,加强海洋、经贸、基础设施建设、防务、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共同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复兴,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中巴(巴基斯坦)经济走廊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处,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项目。”

……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各界响应,如同在美丽的地球上勾勒出两道生机勃勃的发展路线,连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 

友好提示:本文为“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出品,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合作!

(责编:盛卉、曾伟)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时政要闻
人民日报重要言论库
重要理论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