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溪的“金氏”守村人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高翔):南溪村位于安徽省西南部东至县花园乡境内,因村中的溪流均自东南向西北方向流出,故名“南溪”。随着村中居民族谱的发现和近些年相关学者的研究,这个皖南最为普通的小乡村的名声远播,因为村中绝大多数村民姓金,却是集中居住着南匈奴遗民的最后一个行政村。根据村中族谱《南溪金氏家乘》可以发现,金姓村民其实是匈奴休屠王太子金日磾的后裔。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迭,以及战火的袭扰,昔日的匈奴部落逐步被普通的皖南小山村所取代。如今,“匈奴村”的年轻村民已大多选择外出打工,那些依然生活在这一大山深处的村民则变成了“金氏”守村人。
金传根一大家子一直生活在村里。家里兄弟四人,一个妹妹,金传根是家里的老大,另外他还有妻子和两个女儿,全家人都生活在七十多平米的房子里。这两年,金传根家在村里盖起了新房子,“(以前)实在太挤了,村庄上目前已经找不到像我这样拥挤的地方了。而且我眼睛视力不好,患有先天性视网膜收缩,全家人视力都有问题,生活很不方便。”
为此,金传根去年向地方管理部门申请了危房改造项目,在政府补贴2万元资金的情况下,金传根在自家旁边盖了一栋两层小楼。然而房子盖起来了,金传根却遇到了新的麻烦,“楼房盖两层的话,低保户评定可能要被取消了,因为按照相关规定,要是家里有楼房、私家车的话是不能评定低保户的,因为要是我评了低保户,别人比我还困难的,肯定就有话说了。但是我不盖两层的话,肯定住不下这么多人。”
目前,金传根家的楼房已将近完工,他本人也正和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希望可以得到国家低保户的生活保障资金。
当地居民因为收入来源很少,村民大多靠采茶,种植油菜、吊瓜、棉花等农作物为生。据了解,南溪村共有金氏后裔180余户,村民800余人。目前村中常住人口只有400-500人。大多数年轻村民选择去杭州、上海等大城市打工,而身体虚弱的老人和儿童则留在了村里。
王春桃是二十多年前嫁入南溪村的,她的丈夫姓金,她的两个孩子都是大学生,现在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合肥打工,目前家里只有她留在村里照顾老人和小孩。王春桃平时会上山采茶,然后将新鲜的茶草卖给当地的茶厂,一年下来光靠采茶也能有2、3千的收入,“村里设有卫生室,乡里也有卫生院,家家户户的老人也都买了养老保险,生活和医疗基本上没有问题。现在还是想呆在家里,种点田地,自己吃。等过年了,孩子们就能回来了。”
2010年,南溪古寨荣获安徽省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称号,2012年又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发展匈奴文化旅游后,南溪村的村民在衣食住行方面基本上没有问题,但是居住在村里的老人还是希望年轻人能够回到村里来,一方面老人们需要年轻儿女们的照顾,另一方面古老的匈奴文化也需要下一代的传承。
每年的农历8月13日是金氏族人的祭天大会,这是他们一年中最为盛大的节日。这一天,族长会带领族人跪拜神灵,走五行阵,以驱赶瘟神和净村净身,保全村平安旺盛。南溪村的部分老人至今还保留部分当年祭天的传统。但随着年轻人逐步走出村子,年长的老一辈族人逐渐离开人世,这一匈奴风俗正面临严峻的考验,“现在年轻人出去了,没有人搞了,80岁的人会搞,像我这样的从小看过,就知道那是一种文化。80岁的人一走,这种习俗就失传了。”
金晓桂是南溪古村寨的村民,据她回忆,在她小的时候,曾经听过祖辈们唱匈奴歌曲,后来自己就按照口音学了一些。金晓桂认为,这些古老的东西都是老一辈流传下来的,后辈们需要继承并把它们发扬光大,“望星空和月儿,心中思念,念草原好美景思绪难眠,人在汉,心向北,难忘故乡情,故土里草原上养育恩,养育恩。我这里抱琴儿弹唱相思曲,悲复怜入朔方,琴音低鸣,抬头望一心伤,莫望关外看,看白雪比得我皎洁的心肠,皎洁的心肠。马头琴一阵阵,荒烟又迷惘,谁知我思故国更念我君王,拜别了亲人哪心神震荡,琴音里随我心回故乡,回故乡。琴音短,心意长,难忘我故乡,难忘我故乡。”
金晓桂希望年轻人回来,这里的父母需要他们照看,这里的文化需要他们传承。在外打工久了,人会变,但思念故乡之情从未变,就像匈奴歌曲里唱的那样“人在汉,心向北,难忘故乡情,故土里草原上养育恩,养育恩”。
喝着山泉水,吃着自己种的蔬菜。南溪村的村民们没有具体地想过未来,只是觉得山里睡得踏实,星星更明亮些,等南溪村寨旅游开发起来了,自己开一间农家乐,生活一定会好很多,到时候年轻人们也一定都会回到这片山林里。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