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锦灰堆”艺术亮相塞尔维亚

2015年04月21日09:12  
 
原标题:中国“锦灰堆”艺术亮相塞尔维亚

耿学知(左一)为塞尔维亚参观者介绍“锦灰堆”艺术

武科萨夫列维奇、徐鸿(左一)及耿玉洲(右一)出席画展开幕式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赵芃):20日晚,中国“锦灰堆”艺术第三、第四代传承人耿玉洲、耿学知父子,携70余幅“锦灰堆”及中国书画作品亮相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贝尔格莱德市政府文化秘书武科萨夫列维奇、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馆临时代办卢山参赞、文化参赞徐鸿及塞尔维亚文化艺术界人士等近百人出席了开幕式。

  何为“锦灰堆”?

  这不仅是“锦灰堆”画作首次与贝尔格莱德市民见面,也是耿氏父子首次将多幅“锦灰堆”作品带到海外进行展出。实际上,对于“锦灰堆”艺术,不仅塞尔维亚百姓感到陌生,即使在中国国内也是鲜有人知。“锦灰堆”究竟是怎样的艺术形式呢?在记者的询问下,耿学知先用“解词”的方式通俗地进行了回答:“从字面上理解,‘锦’代表美好的东西,而美好的东西不小心残破,产生了如同被火烧的残破效果称为‘灰’,这些残破的东西通过画家的画笔层层叠叠地‘堆’在一起,就有了所谓的‘锦灰堆’。”

  “锦灰堆”又名“八破图”,属于国画艺术工笔一类。相传元代画家钱选在一次酒醉之后一时兴起,将桌上的螯钳、鸡翎、蚌壳、鱼刺等残羹剩菜绘成一幅横卷图,画中杂物栩栩如生,友人见了个个称奇,钱选不假思索地挥笔为此图题款“锦灰堆”,这一画种由此得名。

  耿学知介绍说,“锦灰堆”最早见于元代,兴于清末民初,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鼎盛。古旧字画、废旧拓片、青铜器拓片、翻折的信札、残损的典籍等文物片断均可入画。“锦灰堆”的突出特征可概括为一个“破”字,要画出破碎、翻卷、重叠、玷污、撕裂、火烧和烟熏等古旧样貌。该艺术形式因集多种绘画、书法技能于一身,又享有“非书胜于书、非画胜于画”的美誉。

  传承遇窘境

  “锦灰堆”错落有致的交叠效果所营造的立体感和空间感,非常容易让人联想到大量采用废弃物、报刊图片和广告拼贴组合的美国波普艺术,故而也有人把“锦灰堆”称做“中国的波普”。不过,与波普艺术不同之处在于,“锦灰堆”完全是手绘而成,不允许粘贴拼凑。“这不是贴的?太神奇了!”当一些塞尔维亚参观者进一步了解到这一事实后,更是难掩对“锦灰堆”作品和中国艺术家技艺的钦佩和叹服。

  耿学知介绍说,“锦灰堆”艺术创造要求画家必须精通“十八般武艺”,既要精于花鸟鱼虫、山水人物,还要熟知碑拓和印章篆刻,并长于真、草、隶、篆及古印刷体等各种书体的模仿。此外,“锦灰堆”画法既费工又费时,完成一幅较大的作品短则耗时两三个月,长则需要半年。正因为难度高,耗时久,再加上解放后本就为数不多的画家均年事已高,“锦灰堆”艺术如今已经成为一脉濒危的艺术。即使在鼎盛时期,全国从事“锦灰堆”创作的艺术家也不到二十人,而目前坚守这一阵地的更是只有耿氏父子,一些慕名而来的美院学生在学习了两个月后,便知难而退地选择了放弃。

  目前,“锦灰堆”已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为了使此画种得到更好地传承,出生于齐鲁大地的耿玉洲、耿学知父子目前正在专心编纂“锦灰堆”的书籍,并且准备相关材料申报“锦灰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还表示将对所有有志于学习该画法的人敞开大门。“希望有更多的感兴趣的人加入到绘画中来。万事开头难,没有谁能从一开始就画好,我也是经过各项基本功的长期练习和积累,从前几年才开始能够出作品的。”今年42岁的耿学知回忆当初学习“锦灰堆”的情景说道。

  此前,耿氏父子的“锦灰堆”艺术作品曾在山东、北京等地展出,一直醉心于艺术研究和创作的他们,也越来越意识到推介对艺术传承的重要推动作用。他们曾应邀绘制建党九十周年等题材的“锦灰堆”作品,也考虑过把一些私人订制的现代元素融进这个古老的绘画艺术,从而使“锦灰堆”艺术为更多人所知晓和关注。虽然诸如此类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锦灰堆扩大影响力,但耿氏父子依然认为,只有保持传统,才能让“锦灰堆”艺术得到最完整的传承。“真正的‘锦灰堆’最终还是要保持传统的面貌,现代元素加入太多,也就使它失去了作为遗产的厚重感。”耿学知说。

  艺术无疆界

  谈到首次将作品带出国门展出,耿氏父子在欣喜之余也表达了和塞尔维亚艺术家们共同交流切磋的愿望。耿学知相信,艺术能够突破语言的障碍,引起塞尔维亚朋友们的共鸣。“对‘锦灰堆’感兴趣的塞尔维亚朋友,也可以尝试着画一画,把本国的一些字母、符号的元素融进创作中。”

  而一些出席当晚画展开幕式的塞尔维亚文化艺术界人士也表达了对锦灰堆艺术和中国书画艺术的浓厚兴趣和赞赏。贝尔格莱德市政府化秘书武科萨夫列维奇表示:“这次展览为塞尔维亚百姓近距离接触中国艺术打开了一扇窗口。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画作和之前接触的中国艺术作品不太一样,它运用着不同的技法,表达着不同的情感,展现着不同的象征意义。”

  而一位研究中国绘画已经二十余年的塞尔维亚老艺术家则表示,从“锦灰堆”画作中看到了各种技艺的融合,从它的透视画法中看到了艺术的纵深感。“作品非常有表现力,无论从上到下还是从下至上看都能得到不同的感受,无论是儿童还是老人都能找到了解作品内涵的入口,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画展将持续到本月29日,期间耿氏父子还将进行现场书画展示,并与塞尔维亚艺术家进行小范围交流。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