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风采】
全国劳模杜国友:劳累过度引发严重泪囊炎仍坚持工作
四川新闻网成都4月17日讯(记者 戴璐岭)今年4月底,四川即将召开第七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为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宣传劳模事迹,积极营造尊重劳模、关心劳模、学习劳模、尊重劳模的社会氛围,四川新闻网将在【劳模风采】专栏中推出多名历年省级或全国优秀劳模的动人事迹。
今年51岁的杜国友,是四川达州人,现就职于宣汉县农业技术推广站,2010年获得全国劳模称号。他创造了南方玉米高产的新纪录,而他因为过度劳累而引发了严重泪囊炎差点右眼不保,却仍旧坚持工作,其敬业精神感人至深。
他,创造南方玉米高产新纪录
参加工作28年来,杜国友在学习和创新中找到了人生的坐标。上世纪80年代,杜国友怀揣着“学农、爱农、服务于农”的满腔热情和人生梦想来到宣汉参加了农技推广工作。宣汉是一个农业大县,有着典型“三山七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农村穷、农业弱、农民苦的普遍现状和粮油先进技术的普及率不高,让他萌发了创新理念搞推广的想法。当时,宣汉部分山区乡镇交通不畅、信息闭塞,农业生产还处在刀耕火种的传统模式中。为了把坝区先进的种植技术引向山区,杜国友和同事们爬山涉水,背负40-50公斤重的良种徒步60多公里深入条件十分恶劣的鸡唱乡推广玉米肥团育苗、双行单株移栽技术。经过连续两年的蹲点示范推广,全县玉米肥团育苗及规范化移栽技术普及率达100%。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农民需求的增加,粮食高产、丰产技术的应用已成为90年代农业推广发展的最强音,但自身的素质远远不能适应工作所需。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杜国友走进省农科院学习深造,得到专家悉心指导,丰富完善了自己的推广技术知识体系,并把玉米盖膜移栽和水稻旱育秧移栽等节水先进技术引进回宣汉大力推广,为粮油高产丰产提供了技术支撑。在技术推广获得成效时,杜国友也被省人事厅、科技厅聘为全省现代节水农业科技特派员。
社会步入21世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粮食生产作为整个社会的“稳定器”,如何发挥它的高效益、高安全性能成为农业人面临的重大攻关课题。2008年,为创新宣汉县玉米高产,杜国友主动请缨担任玉米高产创建技术指导组组长,全面负责技术方案的制定、实施地块的规划,并带领创新团队亲自下地参与操作,连续两个多月吃住在农家。经过不懈努力,超高产田块亩产高达1181.6公斤,创造了西南山地玉米超高产纪录。在实践中,总结出了“树立一个理念,突出三个环节,主推八大技术”的“138”玉米高产创建技术体系,并在2009年扩大示范推广面积,15023亩玉米高产示范片平均亩产达800.35公斤,创造了我国南方大面积玉米高产新纪录。成功让杜国友及他的团队信心倍增,2010年,宣汉县又开展了全省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县活动,在“山地玉米超高产精简集成技术”的支撑下实现了全县30万亩玉米整县制平均亩产突破600公斤的大关。通过杜国友农业创新团队坚持不懈的努力,2008年、2009年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殊荣,2010年又获得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他们的创新团队组织者周元春获得了“四川省优秀公务员”称号、团队领导者李昌东获得了达州市“劳动模范”等殊荣,他个人也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而杜国友带头主持研究的“山地玉米超高产精简集成技术研究与推广”科研课题,2009年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被列为全省玉米主推新技术。
他,因工作过度劳累患泪囊炎却依旧坚持
农业生产与大自然打交道,自然灾害连年有。宣汉县近几年也先后遭受洪灾、干旱、雹灾等自然灾害。2004年6月,杜国友被任命为县农技站站长。当年9月3日,宣汉天台乡发生了全国罕见的特大滑坡,昔日良田顿时成为乱石河滩,眼看收获的粮食被无情的洪水夺走,杜国友的心一阵阵刺痛。当时他正在该乡指导群众油菜规范育苗。面对灾情,他一方面主动配合乡党委政府搞好抢险救灾工作,另一方面及时谋划农业生产自救工作。为了探索灾后农业恢复性生产路径,杜国友大胆提出示范“冬洋芋双膜覆盖”生产自救技术,并科学制定了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认真把好整地、播种、盖膜、管理等关键环节,冬洋芋在坝区种植获得成功,开创了宣汉坝区种植冬洋芋的先河,也为宣汉连续几年发生的特大洪灾、特大干旱及雪灾开展的农业生产自救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8年3月初,正是宣汉山区玉米高产攻关春播关键时期,杜国友带领技术人员前往海拔1200米的峰城镇,白天下田规划示范点片,晚上深入农户院坝宣传培训技术,一去就是10多天。3月12晚9时在龙泉村向群众讲解技术时,杜国友突然觉得眼前一黑,视线模糊,看不清东西,眼泪长流。群众看到这一情景后迅速把他送到镇医院,医生明确地告诉杜国友,因劳累过度引发严重泪囊炎,必须到上级医院及时手术,否则右眼难保。但是杜国友当时仅仅让医生开了点药,希望能拖延一点时间让自己工作。在术后第七天,杜国友感觉眼睛有所好转,便立即又带上药品,搭上班车到了另一示范片开展技术指导和人才培训。
杜国友说,为了让自己所从事的农技推广事业兴旺发达,能让农民兄弟容易掌握一项项精简实用技术。20多年来,他努力克服高血压、眼疾不便等困难,常年深入农村、深入田间、深入农家进行技术指导和农民技术员培训。对参与主持的30余项农业科研课题及时总结,制成通俗易懂的实用技术明白卡发放给群众。累计培训群众达10余万人次,培养出的乡村农民技术员23人已成为当地粮油生产的科技带头人。像峰城镇龙泉村民程久兴,不仅自己家种植的玉米亩产达到1000公斤以上,还成为负责指导全村玉米生产的“土秀才”、“土专家”。杜国友先后被评为全省优秀农村人才示范岗、全省先进科技工作者。
他,舍小家为大家
作为一名基层农技推广员,杜国友说自己十分感谢家庭的理解和支持。“作为儿子,我愧对父母,在父亲生病期间不能尽孝道;作为丈夫,我愧对妻子,不能帮助妻子承担经营家庭的义务;作为父亲,在女儿求学期间生病不能陪伴她战胜疾病而耽误学业深感愧疚。”但是,杜国友表示,自己同时也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只能舍小家求大爱,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近几年来,宣汉多次遭受特大洪灾,每次杜国友都心系灾区主动捐款捐物。
杜国友说,事业,需要用青春和理想去追求;追求,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心血汗水。20多年的工作经历,给了杜国友最大的人生感悟: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责任,就要勇敢的去承担和面对,即使遇到诸多困难或是痛苦,只要能坚持,最终获得的是胜利。
杜国友表示,自己会倍加珍惜全国劳模这一崇高荣誉,并以此为新的起点,带领他的团队,以“抢跑者”的锐气、“领跑者”的豪气、“长跑者”的勇气,扎实开展好粮油高产创建技术指导服务,积极做好现代农业生产注入现代化元素的探索展示,为把宣汉县打造成为西南地区玉米产业基地强县再立新功。
(来源:四川新闻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