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初中学历的农民在机械公司能干什么?
山东豪迈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王钦峰用“勤奋好学、执着创新”的行动给出了回答:摘得3项国家专利、设计出20多种专用设备和量具、完成40多项工艺革新,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并当选为全国劳模和全国人大代表。
起点低但心气不低
1992年,初中毕业的王钦峰,来到山东豪迈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高密市呼家庄镇配件厂当了一名学徒工。在学习的过程中,王钦峰发现由于自己的文化水平低,理解客户对加工产品的工艺要求很吃力。看着老师傅们都一边看图纸,一边轻松地操作机床,王钦峰回忆说:“我当时对着复杂的工艺图纸横看竖看就是没看懂,那种无奈、羞愧的滋味至今难忘。”他感觉到了与老师傅们之间的巨大差距,于是暗下决心:“虽然起点低但心气不能低,现在输在了起跑线上,那我将来就赢在终点线上。”
从此,王钦峰决定自学机械知识。他跑到城里把书买回来,又买了一大本机械习题集,强迫自己一页页地做题,慢慢从开始的不会到逐渐入门,再到入迷,最后发展到痴迷的地步。
1996年秋天的一个晚上,王钦峰拿着一本厚厚的机械制图习题集,找公司总经理、工程师张恭运寻求指导。“当我看完之后,惊讶地发现,他做的习题已经达到了机械专业的大学生水平。”张恭运说,“一个初中生,平时还有‘三班倒’的工作,没有辅导老师,能坚持不懈地自学,并达到如此水平,使我对他刮目相看。”
推开“创新”的窗户
刻苦学习、善于钻研不仅使王钦峰在知识上储备了能量,更为他参与一系列技术革新打开了机遇之门。
1997年6月,豪迈公司跟客户签订了轮胎模具专用电火花机的生产合同。当时,豪迈公司没有专业的机械设计人员,缺少生产指导用的零件图纸。经过考虑,公司决定将任务交给能钻研的王钦峰。
“那些天,我们每天早晨6点钟起床,夜里两三点收工。当时正是三伏天,坐在桌前画图纸,一会儿就是一身大汗。”说起当时的情景,王钦峰觉得虽然辛苦,但却迎来了他人生和事业的转折点。经过7天7夜连续作战,他完成了100多张设计草图。当年12月,豪迈公司第一台轮胎模专用电火花机床研制成功,并获得国家专利。公司自此拥有了具有自主产权的产品,结束了零星加工谋生存的历史。
从此,在技术革新上,王钦峰一发而不可收。20年来,王钦峰先后完成40多项工艺革新,设计出20多种专用设备和量具,获3项国家专利和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成为企业核心技术的主要研发者。在他的带领下,公司先后获得58项国家专利,28项填补了国内空白。
撑起“万众创新”之帆
20年来,王钦峰和企业一起成长,先后在17个岗位工作过,每个岗位他都表现出色。“最近有人问我,你经常调换工作岗位,是因为干得不好,还是因为干得太好?”王钦峰的回答平淡干脆:“在我眼里,岗位没有好与不好之分,只要是公司需要我去干的,我就尽最大努力干到最好。”
当记者追问“你最喜欢哪个岗位和工作时”,王钦峰几乎不假思索地说:创新研发。说起自己创新研发之路,王钦峰感慨万千。“是公司‘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给了我勇气。”王钦峰说,“我要特别感谢公司‘宽容失败’的工作环境,没有这个氛围就没有我的今天。在公司里,不分学历高低,只要你有能力,就会给你一个发挥潜能的平台。”
今年国家提出“万众创新”的战略,作为一名企业基层创新者代表,王钦峰深深感受到创新对于一个产品、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也深感作为一名全国劳模和全国人大代表所应担负的使命和责任。他建议有关部门应组织调研一些创新型企业作为学习的样板、榜样,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培养人人能创新的意识,让人人参与到“万众创新”中来。(本报记者赵秋丽 本报特约记者 李志臣)
(来源:光明日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