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开必修课,怎保教学质量
校方不能简单把此事作为教务管理问题加以处理,而必须反思办学的急功近利,以及教育教学质量过程性监控的严重缺失。
即将毕业,却发现计算机必修课没开过,这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60多名大四学生面临的窘境。日前,学校通知安排他们集中补完一学期的课,但很多人在外实习来不了。校方解释:学校扩招太快,难免有纰漏。
学校的解释还算诚恳,但这纰漏也太荒谬了,显示出学校根本没有做好扩招的准备就盲目扩招。校方不能简单把此事作为教务管理问题加以处理,而必须反思办学的急功近利,以及教育教学质量过程性监控的严重缺失。
我国不少大学的扩招,是在没做好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扩招后如何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成了一笔糊涂账。这所学校的解释是教务管理失误忘开了,真实原因恐怕是当时缺师资,开不出这门课,后来就忘了。而直到毕业审查时才发现这门课没上,表明学校基本没有过程性的质量监控。如今集中上课补救,能保证质量吗?会不会只是走过场?
令人忧虑的是,必修课都能忘了开,那么授课质量如何?选修课开设情况怎样?毕业生质量如何?这都需要学校反思。必修课忘开容易发现,课程质量更须深入的评估。
学校不是不可以扩招,只是扩招一定要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以确保质量为前提,这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学校声誉负责。不顾培养质量进行扩招,是学校盲目追求学校规模、办学体量所致,也是学校行政主导的结果——往往,学校领导就从自己的意愿和现实利益出发,新增专业,扩大规模,并没有充分听取意见,对扩不扩招、扩招多大规模、扩招后的师资、课程建设进行充分论证。如果经过充分论证,就不会出现漏开必修课的纰漏,这些在招生之前都已做好安排。
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的立校之本。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学必须有正确的定位,同时坚持质量标准。我国大学目前普遍存在“宽出”的问题,包括严进宽出和宽进宽出,这直接影响学生就业竞争力,也制造大学生就业难。
大学要坚持质量标准,关键有二:一是学校必须加强师资和课程建设。当前我国大学的必修课比重太高,选修课太少,这不利于学校办出特色和个性。二是建设学校教授委员会,负责学校教学事务,包括课程设置、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以此保证学校按教育规律办事,而不是急功近利。也就是说,要从目前的行政治校转为教授治校。
本报特约评论员熊丙奇
(来源:京华时报)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