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4月17日电(记者王琳琳)主题制自然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17日进入开馆“24小时倒计时”。
生命长河232位动植物明星,体型庞大、摇摆自如的恐龙群像,“地球三极”种类最全、数量最多的动物标本,25米巨型蓝鲸“领衔”的古海洋生物群,记录地球演化上下5亿年的知名古地层……将在此迎接八方宾朋。
上海自然博物馆是历史悠久的综合型自然科学博物馆,其前身是1868年由法国天主教神父韩伯禄创建的“徐家汇博物院”和英国皇家亚洲文会创建的“上海博物院”。历经十年精心筹备,如今上海自博馆新馆以一身绿色鹦鹉螺造型正式亮相。
与伦敦大英博物馆、纽约自然博物馆等世界主流博物馆不同,主题制是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建设的一大创新。
“传统自博馆大多严格按照教科书中界、门、纲、目、科、属、种的排列方式进行策展,不仅展示手段缺乏生机,而且展品布局也难免古板。相比之下,上海自博馆创新性地设置了起源之谜、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生态万象等10余个主题,各类标本依据不同主题综合摆放。”上海科技馆自然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云飞说。
比如,在极地探索主题区,自博馆集中展示了地球南极、北极与具有“世界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上各自不同的物种特色,既囊括企鹅、北极熊、松萝、海象、斑海豹等截然不同的动植物门类,又借此展示了中国极地科考的部分成果。
“将不同物种、不同元素杂糅,再用一条主线贯穿,这种新型的策展方式不仅可以让观众直观地认识极地,而且还能从更宏大的视角探讨极地在全球环境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张云飞说。
上海自然博物馆总策划梁兆正认为,作为地球演化的“活化石”,21世纪的自然博物馆应当承载起“用人文的视角看自然、用自然的视角看人文”的历史使命,以此探寻人类绚丽多彩的文明与当地自然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
上海自博馆“人地之缘”展区是人文与自然融合的典型代表。梁兆正表示,中国璀璨的文明历经岁月、积沙成塔,不仅记载于经史子集,而且遍及人们的衣食住行。自博馆从人文角度出发,完整呈现了先民们为适应不同自然生态环境,所总结出的“因地制宜”的生活智慧。
标本、橱窗、解析图、文字介绍是传统自博馆陈列中经典表现方式。如何让这些经典元素在历史传承中“永葆生机”,上海自博馆进行了系列“微创新”。
1500组“手绘科学绘画”取代传统解析图,科学家指导、艺术家“操刀”,将“手绘科学绘画”作为图文版、电子图文、环境装饰的配图,直观展现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200个微电影、100组电子图文、100个互动媒体和1个集馆内APP/微信导览、馆外在线网络查询于一体的“数字博物馆”,满足自媒体时代公众的多样化需求。
1300平方米步入式复原场景,在偌大的“走进非洲”主题区,定时上演精彩震撼的多媒体秀,演示非洲大草原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的动物行为特点,既有动物大迁徙的恢弘与壮烈,也有静谧星空下的安详与和谐……
栩栩如生的珍贵标本是一家自然博物馆的“看家本领”。据了解,目前,上海自然博物馆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近29万件藏品。常年公开展示的标本/模型覆盖地球七大洲,总计11000余件。它们以“自然·人·和谐”为主题,通过“演化的乐章”“生命的画卷”“文明的史诗”三条主线,“娓娓道来”地球演化上下5亿年的沧桑巨变。
(来源:新华网)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