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裁员的误传与“冗员就业”思维

2015年04月16日14:17  来源:齐鲁晚报
 
原标题:国企裁员的误传与“冗员就业”思维

  在全面深入推进改革的大背景下,国有企业对内部低效率的运行体制进行改革是必然趋势。然而,最近中石化有关内部人事体制的改革却一石激起千层浪,媒体纷纷对之报道,中间甚至夹杂着各种扭曲和误传,使得这一本属正常的企业改革备受关注。

  在一个正常的市场经济体制当中,企业是不可能长期保有大量冗员的。因为如果企业长期存在冗员现象的话,就必然会影响到其运行效率和盈利能力,而激烈的市场竞争逼迫其必须要裁撤冗员,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盈利。这一看似残酷的竞争法则也逼迫企业员工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在长期来看,这对企业和员工都是有利的,也是市场经济保持旺盛活力的秘诀所在。

  然而,在转型经济体制的运行过程中,政府往往通过对国有企业施加社会性负担的方式来解决就业,因而国有企业往往长期存在冗员就业的现象。通常而言,国有企业职工与国家之间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隐性合约”,使得国有企业在用工方面“只能进不能出”、“只能升不能降”,不能以经济性原因裁减其剩余职工。而由于享受着各种福利,国有企业职工的真实工资远远高于那些非国有企业职工。在传统的国有企业制度中,企业对其所有职工的生活是一包到底的。例如住房、医疗、食堂、子女上学以及职工的生老病死等,都要由企业全部承担。虽然改革逐渐剥离了国有企业的部分社会功能,但是国有企业社会性负担依然很重。

  在国有企业承担了冗员福利负担后,再加上其本身产权不清、代理链条过长等因素,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相对较差不可避免。一定程度上讲,大量长期存在的冗员构成了国有企业效率改善的沉重包袱,如何精简臃肿的机构,实现瘦身以提高竞争力是所有国有企业共同面对的难题。仔细查看中石化《关于离岗人员分流安置工作的指导意见》中的内容,这个“85号文件”中所阐述的内容并无不妥之处。若果真能够按此执行,那么,中石化无疑能够改革陈旧僵死的体制,实现“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标。应该说,这些措施既体现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又照顾到了转型时期各种职工的利益,从社会福利和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是值得赞扬和鼓励的。

  这一体制的改革之所以会遭到扭曲、误传和抵制,是因为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的职工依然维系着“只能进不能出”的传统思想,没有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法则,来自既得利益群体的各种不满和阻挠构成了改革的障碍。但是,我们需要看到,这种冗员就业方式不仅损害了效率,还可能对公平造成损害。无论站在哪个角度,我们今天都不能再依靠养闲人式的“冗员就业”方式来解决就业,而应该剥离冗员,激发国企活力,实现向效率型就业的转型。(作者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刘瑞明)

(来源:齐鲁晚报)

推荐阅读

【“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市场主体创新步伐坚实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来,在一项项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动下,市场主体实力越发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详细】

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就斐然 | 我国控辍保学成效显著 

【总书记擘画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质量发展,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全力医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线?扶贫产业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迁群众能否稳定就业?改革发展成果怎样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总书记在国内考察中访民情、察民意、问民生,殷殷嘱托和深切关怀体现了大党大国领袖真挚的人民情怀。 【详细】

开放发展,合作共赢创新局 | 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 协调发展,补齐短板潜力大